从绿色军营到凉山腹地,看彝族军官布哈的扶贫之路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张诗梦 责任编辑:尚晓敏 2020-08-26 11:16:10

7月的大凉山,连日的降雨浇透了日渐富庶的彝家土地,朝阳铺洒在绿意盎然的杉树上,晶莹的露水像一颗颗珍珠般闪闪发光。

两年前,武警四川总队打响了脱贫攻坚战,而大凉山深处,地处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和四川省深度贫困县——凉山州昭觉县西南部的梭梭拉打村成了这场战役中“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挑来选去,生于斯长于斯的彝族干部布哈,因有着熟悉语言、了解习俗等优势成为驻村帮扶的第一人选。

而那时的布哈,在部队正干得风生水起。他任中队长3年,所带中队连续3年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中队”,自己多次立功受奖。

听支队领导说打算派他去扶贫时,当时正在带新兵训练的布哈态度很坚定:“正如我愿,甘领军令状前往。”想到脱贫攻坚有很多困难,支队领导让他再考虑考虑,这时他几乎是声泪俱下地说:“这可是生我养我的家乡啊,这一仗是我报答大凉山的机遇,我不去打头阵谁去?!”

驱散绝望阴霾 种下希望的种子

吉处金珠忘不了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激动心情,2015年她所在的中学只有三个人考上本科,金珠就是其中之一。

顾不了其他,兴奋中的金珠把这个好消息第一时间告诉布哈老师。她想证明那个和他一说话就脸红的孩子没有辜负布哈和中队官兵的帮助。

吉处金珠出生在大凉山深处的一个小村落,家庭生活拮据,有时候最基本的生活都很难维系,安安心心地读书更是奢侈的愿景。高二的时候,机缘巧合下,吉处金珠遇见布哈,并得到布哈和美姑县武警中队官兵的资助。

布哈听到吉处金珠考上大学的消息,也替她高兴,并约她见面庆祝。金珠没想到以前一直鼓励她、帮助她的布哈老师也是在别人帮助下刻苦学习摆脱贫困,走出大山的。

布哈出生在四川凉山州甘洛县一个贫困家庭,12岁时母亲病故,让本就拮据的家庭更添风霜。在那段灰暗的日子里,乡亲们看他“遭孽”(可怜),纷纷把走五六里山路卖土豆、卖鸡仔挣来的钱塞给他,为他凑齐学费。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布哈终以县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上成都理工大学。

进入大学,奋斗没有停止。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布哈一边勤工俭学、一边成立“自强社”“爱心基金”。他坚信通过努力与创造,可以改变自己和帮助别人,成为从精神到物质都自立自信自强的人。

听着布哈的故事,金珠明白了为什么布哈总能第一时间想到她的难处,说的话总能戳中她的心思——布哈懂得贫困的感觉,贫困没有打倒他,反而让他坚定帮助别人的信念。

来到梭梭拉打村,布哈看到很多和吉处金珠情况相似的孩子,从一个贫困生成长为武警军官,布哈深知:一个地方想要彻底脱贫,教育扶贫是治根本、管长远的方法!面对这种情况,布哈积极向总队领导汇报,争取部队支持——“武警励志奖学金”设立了,在他和支队官兵共同帮助下,沙马伍机考入哈尔滨理工大学、吉处金珠考入成都体育学院攻读研究生、俄洛瓦达即将大学毕业返乡创业,带领家乡脱贫致富,还有阿尔以金、吉克惹古、吉克阿梅……

除此之外,2019年9月,武警爱民幼儿园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可容纳200多名孩子接受高质量的免费学前教育,只要孩子送到幼儿园,校服、文具、玩具、便服都是统一采购。在布哈的影响倡议下,部分官兵还自愿捐款为村里的中小学生设立了“爱民助学金”,一部分用于奖励学习成绩突出者,一部分用于补助生活负担重的家庭。

武警爱民幼儿园一角。中国军网记者 张诗梦摄

布哈为武警爱民幼儿园儿童发放校服。资料图片

以爱之名,梭梭拉打村学子的求学之路越发宽广!

揭开穷窝窝,引来金凤凰

曾经的梭梭拉打村很穷,“土墙草顶垒空房,三块石头围火塘。门前粪泥没双脚,屋内同住牛和羊”是真实的生活写照。全村522户中151户是贫困户,这样一项艰巨的脱贫任务,如何入手?

像部队带兵就要了解每一个兵的情况,布哈决定按照精准扶贫“找准穷根”的要求,深入了解每个贫困户。差不多3个月的时间里,布哈磨破了两双鞋,只做了一件事:把全村522户、1779人走访个遍,并为贫困户“量身定做”帮扶举措、逐人建立帮扶档案。

布哈介绍贫困户档案资料。中国军网记者 张诗梦摄

马比布日一家上有老人,下有4个孩子,以前全家人种点土豆、玉米,靠天吃饭,最穷的时候家里连一双鞋子也没有,真真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马比布日坦言:“我妈妈有心脏病,老婆身体也不好,家里只有我一个人,负担又重,不照顾又不行,去外面打工又担心家里。”

如何解决村民的切实问题?梭梭拉打村长期处于原始农耕状态,布哈最先想到的是让村民有自己的产业。

村里林地多,草、树花期长,是一个天然的养蜂场,村民也有养蜂的传统,“帮扶就是要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他有什么技能就扶什么,最后要靠他自力更生。”综合考虑下来,布哈决定扶持养蜂这个项目。他动员本村的毕业大学生返乡成立养蜂合作社,推出了“合作社+蜂农+贫困户”的模式。

梭梭拉打村地势高,海拔2190米,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种蔬菜水果。如今村里陆续建起37亩蔬菜大棚,引进“公司+支部+农户”的托管经营模式,产品已经远销到东南沿海。从春到秋,草莓、樱桃、李子、圣女果、番茄等农产品接连不断从大棚走出。

布哈在介绍圣女果长势。中国军网记者 张诗梦摄

布哈与老百姓分享丰收的喜悦。资料图片

青壮年的工作解决了,妇女和老人可以做些什么?布哈了解得知,梭梭拉打村的妇女基本都会彝族刺绣,如果能形成规模化生产,畅通推广销售渠道,就可以增收不少。为此,布哈4次拜访彝绣专家,请他们帮助培训村里的绣娘。专家得知布哈的来意后,很快答应担任梭梭拉打村彝绣项目的技术指导。得到专业指导后,绣娘贾巴伍呷的作品在县里的彝绣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贾巴伍呷的带动下,村里百余名绣娘加入彝绣队伍,连73岁的老阿妈惹伍贾莫都加入进来。能绣则绣,能剪则剪,能捻线则捻线,每个人都派上了用场。同时通过采取“非遗+时尚+电商+扶贫”的模式,全村发展刺绣让贫困户群众每年稳定增收2000元以上。一条条美丽的刺绣在梭梭拉打村源源不断制造出来。

村民在进行彝族刺绣。中国军网记者 张诗梦摄

现在马比布日纠结的问题终于解决了,不用外出打工,参加村里的养蜂合作社和经果林管理,每月可以稳定收入5000元左右,他的妻子土比阿呷在彝绣基地兼职,每年也有2000多元的收入,再加上蔬菜大棚的产业分红,马比布日一家的年人均收入从2017年的2000多元增长到2019年的9515元。一家人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前不久,布哈又多方联系到皇竹草和黑山羊的种草养畜项目,还有特色农家乐、桶装水厂项目也在积极落实当中。

“共产党,瓦吉瓦(好得很)!布哈,卡沙沙(谢谢)!”“我觉得他(布哈)像向日葵,给我们整个村子都带来了阳光。”从村民的话语中,我们看得出,布哈这样的好干部,已经让这个彝族村寨在奔向小康路上绽放出朵朵索玛花。

急需急盼都解决 全心全意造福祉

位置偏远,缺水少电,导致大凉山卫生医疗条件落后。生病后要走三个小时到乡上,如果乡上也没办法医治,还要转车到县里或西昌市治疗,很多老乡的小病拖成了大病。

“现在我看到穿军装的人就想表达我的感谢,但他们听不懂我的彝语,昨天听说你来了,所以我一早在这里(村委会门口)等你。”拉着布哈的手,75岁的老爷爷阿尔比惹邀请他去家里做客,要用杀牛宰羊的最高待客仪式感谢布哈。

原来,老人患了白内障,失明20多年,走路要人扶、吃饭、喝水都不能自理。布哈得知情况后,及时向总队汇报,并将老人送至总队医院免费接受手术治疗,帮其重见光明。

“白内障一直让我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如果不是为了子孙后代,我可能都撑不到现在。但现在武警部队救了我,我现在连空中的麻雀都看得清清楚楚。”老人的真情流露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硬杠杠”,布哈深知解决好“衣食住行医”等群众最急需急盼的问题至关重要。这样一组数字能说明布哈在解决群众“衣食住行医”问题做出的成绩:积极协调总队为151户贫困家庭配发常用药品箱、发放6万余元药品、巡诊义诊33次,带领全村多方筹资、自力更生,新建住房365套、公厕5座、垃圾池25个,整治公路5公里、河道1.2公里……在整修好的河堤旁散散步、在干净整洁的院子里聊聊天、在焕然一新的广场跳一支达体舞……全新的生活方式,唤醒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广场上举办文艺活动。中国军网记者 张诗梦摄

布哈告诉记者:能被这个时代需要是一种真正的人生价值。看着他头上扎眼的白发,听着他介绍村里特色农产品时高扬自信的语调,看得出在一步步落实部队对彝族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承诺和规划中,他在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彝语“孜莫格涅”是吉祥如意的意思,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布哈和梭梭拉打村村民的努力奋斗下,彝乡村寨的明天一定会“孜莫格涅”。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