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益阳军地合力帮扶深度贫困村:半边山上“绣”出锦绣家园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张谭生 梁鹏 陈建中 责任编辑:乌铭琪 2020-12-01 17:18:13

半边山上“绣”出锦绣家园

——湖南益阳军地合力帮扶深度贫困村的一段经历

■张谭生 梁鹏 中国国防报特约通讯员 陈建中

写在前面

湖南省安化县地处湘中偏北,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辖区龙塘乡柏溪村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该村的半边山村组位于高寒山地,交通极其不便,是益阳市脱贫攻坚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柏溪村面临的“山崖困境”,是全国很多深度贫困地区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各个深度贫困地区情况千差万别,自然条件迥异,只有找准症结、精准发力,下足绣花功夫,才能啃下难啃的硬骨头。

2018年3月,益阳军分区牵头联合市消防救援支队、市政工程建设事务中心成立驻村扶贫工作队进驻柏溪村。他们把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统筹起来,把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起来,使曾经的贫瘠山村变成了锦绣家园。

曾经的柏溪村,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条件差。并入柏溪村的半边山村组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地处高寒山地,村里无自来水、无手机信号、无有线网络,村民居住的都是破旧的木质结构房屋,阴暗潮湿,生产生活陷入“山崖困境”。

改变,始于两年前。2018年,益阳市军地成立扶贫工作队进村帮扶后,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黄换来对此如数家珍:上山的4.6公里山路硬化了,解决了老百姓祖祖辈辈出行难的问题;半边山茶园发展得越来越好,村里年轻人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修路架桥,小山村出行不再难

“柏溪村紧邻的山叫半边山,光听名字就能感受到山路的崎岖陡峭。山上的48户村民要下趟山都得费老大劲,更别提把种植的作物和养殖的牲畜运下山买卖了。”带领扶贫工作队进驻柏溪村的第一天,安化县人武部副部长、扶贫工作队队长袁柏军就带领扶贫工作队队员登上了海拔800多米的半边山,实地调研。

由于半边山村组偏僻贫穷,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外出谋生,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村子缺乏生机和活力。村民周梅花说,以前,山上家家户户的生活物资全靠人力抬运,日子过得很辛苦。工作队曾设想让村民搬迁下山,可是村里的支柱产业茶园就在山上,迁移的想法未能成行。几经考察,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党支部商量后决定:修路!

修山路谈何容易。驻村扶贫工作队通过走访调研,测算出半边山公路项目需投入近300万元,而市县两级扶贫资金只有126万元,还有大半资金缺口。面对难题,扶贫工作队跑遍益阳市市直单位,争取到行业部门资金200余万元。袁柏军带着村民和工作队奋战大半年,这条4.6公里长的水泥路终于竣工了。村民给它取名“军民共建路”,并修建了石碑立在路旁,纪念军民携手脱贫攻坚的情谊。

“交通顺畅才能谈产业发展。修路架桥,是我们帮柏溪村脱贫致富的第一步。”益阳军分区领导介绍,目前,柏溪村还修建了一座桥,命名为“永远桥”,寓意“军民永远在一起”。

“永远桥”的背后还有一段故事。扶贫工作队驻村后,便将村内的修路修桥项目承包给有技术、有资质的贫困户修建。“军分区出资,让我们给自己修桥,修桥钱还让老百姓自己赚。这样的恩情,我们不能忘,‘永远桥’就是为了表达村民对扶贫工作队的感激之情。”村民黄伟光拉着笔者的手激动地说。

路通了、桥架了,村民致富的路就此打开。驻村扶贫工作队到来后,短短时间就筹措资金给村里建公路、修桥梁,完善饮水设施、卫生室,并发展产业,极大改变了村里的落后面貌。现任村主任黄立新说:“现在交通便利了,村里的茶叶、猕猴桃等农副产品有了更多销路,村民的收入也提上去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选择在家门口发展,村子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种下“致富茶”,村民增收有了依托

基础设施完善后,驻村扶贫工作队将发展重点放在村里的支柱产业——半边山有机茶叶种植合作社上。

龙塘乡辖区多山,森林覆盖率高,地形地质适合种植茶叶。当地流传一句谚语:自古安化产贡茶三担半,半边山产半担。

“要积极挖掘自身资源优势,才能带动群众实现脱贫致富。”一次,军分区政委张先旺来村里了解扶贫进展时这样说道。早在2013年,村里就成立了半边山有机茶叶种植合作社,受限于资金、技术等原因,一直没有形成规模。驻村扶贫工作队动员村里致富带头人投身茶叶种植,邀请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用传统工艺炒制茶叶,受到市场欢迎。全村茶园面积也由原来的200多亩扩大到如今的近1000亩。

茶园负责人黄宏刚说,现在的半边山有机茶叶种植合作社是他7年前组建的,初衷是发动村里留守的老人和生活困难的贫困户上山采茶,每天开些工钱,他们就多了一份收入,没想到近几年茶叶行业不景气,茶园一时难以为继。“幸好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改良品种、引进先进技术,茶园起死回生,在茶园工作的村民每天也都有上百元的收入。”

茶园基地的发展壮大,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产供销一体化带领扶贫户脱贫,通过统一供应种苗肥料、统一技术指导、保底价格回收的方式动员贫困户利用荒坡地发展种植茶叶,不仅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更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

村民黄怡付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住在半边山山顶。60多岁的他以前靠种植玉米和红薯勉强糊口,自从到茶园工作后,每天都有几十元的收入。黄怡付说:“现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在这里打工,除草施肥,一年下来也有1万多元的收入呢。”

随着茶园的不断发展,黑山羊养殖、猕猴桃种植、油茶种植等产业项目先后发展起来。村里还建起了竹笋加工厂,不仅村集体创收,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脱贫不是终点,是乡村振兴的起点,下一步我们还要帮助他们建设新农村。”细数脱贫变化,袁柏军这样说道。

设教育基金,照亮孩子求学路

“十里八村有教育基金的也就数我们柏溪村了,这对孩子们读书是很大的激励。”说起柏溪村的教育基金,村主任黄立新打开了话匣子。

“培养一个孩子,改变一个家庭。”看着村里经济发展越来越好、村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军分区领导有了更深的思考:孩子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振兴乡村的“接班人”,要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就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场“扶贫先扶智,拉齐起跑线”的活动迅速展开。在军分区领导的提议下,柏溪村村委会开始筹划成立专门的教育基金,得到军分区党委大力支持。

2019年5月,村里举行教育基金启动仪式和募捐仪式,现场军分区带头捐款2万元,年过九旬的老村支书坐着轮椅由家人推着将多年积蓄拿了出来,外出务工的乡亲们也纷纷献出爱心,最终筹集到15万元教育基金。

如今,教育基金已经设立一年多,效果明显。去年,黄粤慧顺利考取大学,驻村扶贫工作队及时送上2000元奖学金,让他十分惊喜。回忆这件事,黄粤慧告诉笔者:“当时家里其实已经脱贫了,收入也还可以,2000元虽然不多,但是这个鼓励读书的举措让我很感动。我一定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回报家乡。”

为充分发挥教育基金的作用,驻村扶贫工作队在每学期结束后,都会收集整理全村在校学生的成绩和生活情况,根据成绩发放奖学金。同时,对每年考取大学的学生,给予现金奖励,并对贫困家庭学生给予重点关注,专人对接,形成了扶贫干部每月到结对帮扶的贫困学子家走访慰问的机制,确保教育帮扶不落一人。

贫困户黄德凡的儿子黄泽鑫学习成绩较差,夫妻二人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儿子学习。军分区动员处处长肖尊华多次到黄德凡家走访,辅导黄泽鑫功课,引导其健康成长。今年下半学期,黄泽鑫除了得到专项救助金外,还凭借成绩进步得到一等奖学金,顺利就读心仪学校。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