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希望的田野上:全军部队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扫描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尚鹏振 陈城 等责任编辑:刘上靖2021-02-25 07:00

战略支援部队机关 四川省冕宁县彝海村

结盟新寨喜迎八方客

年味儿还未散去,一大早,四川省冕宁县彝海村村民吉克莫萨便打开自家民宿大门,迎接一批批游客的到来。

“以前,我们家住的是快要倒塌的土墙茅草屋,不但经常漏雨,还有老鼠进进出出。”吉克莫萨回忆说。如今的吉克莫萨一家,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民居。除自家人居住外,他们将空余房间改造成民宿客栈。新居周边建起幼儿园、图书馆,硬化路也通到家门口,生活越来越方便。

2016年,战略支援部队机关与彝海村开展结对帮扶。在军地共同努力下,曾经破烂不堪的“海子堡堡”变成崭新的结盟新寨,彝海村也摇身一变,成为“彝海结盟”红色旅游文化景区。

环顾一排排依山而建、红顶黄墙的新瓦房,记者仿佛置身一座具有鲜明彝族风情的美丽城堡。“结盟新寨不仅是军地合力打造的一项标志性扶贫成果,也是冕宁县红色旅游线路上的主要景点。”村党支部书记马强介绍,新寨投入使用后,村民营业收入翻了好几番。许多家庭通过开办彝家乐、销售土特产、经营民宿等过上了小康生活,全村110多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我家开的这个民宿,一年能收入8万多元。”吉克莫萨说,“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客流量有所下降。但今年春节期间,游客明显多了起来。”开网店、做直播,谈起未来的经营规划,吉克莫萨眼中闪着希望的光芒。

(解放军报记者 安普忠 王凌硕 通讯员 岳雨彤)

联勤保障部队第982医院 新疆疏附县人民医院

天山见证军医赤子心

“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感谢您!感谢解放军!”这是2020年9月17日,新疆疏附县人民医院一名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拔除插管后说的第一句话。

一天夜里,急重症科主任王立超接到紧急通知,这名患者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重症肺炎,突发呼吸困难、呕吐、意识模糊症状。王立超立即开始实施抢救,他连续3天3夜吃住在科室,经历12次紧急处置,患者的病情逐渐平稳。

王立超是联勤保障部队第982医院第二批援疆医疗队队员。2019年,第982医院与疏附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县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

得知医院要对口援疆时,临近退休年龄的眼科主任刘太平,收起自己放疗后的复查通知单,主动申请赴疆。到达县医院眼科后,他10天完成30多台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填补了县医院多项空白。

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文职医生梁卫丰,以当地常见病多发病为统计源、以转诊率高的眼病为突破口,为县医院眼科发展提出“四梁八柱”工程。各项新技术新业务展开后,治愈了许多原来难以收治的患者,先后为县医院医务人员授课40余次,手术、操作带教200余次,县医院眼科团队医疗技术迅速提高。

两年多来,第982医院精准选派医疗专家团队,捐赠医疗办公设备,医疗队队员先后诊疗疑难病例1000余例、开展手术400余台次、带教医务人员45名,填补了10余项县医院技术空白,收到许多患者送来的锦旗和表扬信。

(杨郡杰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均波)

云南省怒江军分区 云南省怒江州匹河乡沙瓦村

军民联手编织新生活

春节刚过,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指挥田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棒球生产扶贫车间里,44岁的李三妞正熟练地穿针引线,缝制着一个个精致的棒球。

两山夹一江,世代住半山,易地搬迁是沙瓦村村民告别贫困最现实的出路。2019年初,李三妞和全村136户村民一道,易地搬迁到集中安置点,领了钥匙,住进新房。

搬出大山之初,李三妞虽有了整洁明亮的新家,但离开土地总感觉心里没底:“告别贫穷的老寨子,就能致富吗?”

“楼下有工厂,生活有希望。搬下山,能生活,就业是最有效的方式。”云南省怒江军分区驻沙瓦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姜勇介绍,从挂钩帮扶到动员搬迁,从倾力援建到企业引进,怒江军分区围绕助脱贫、兴乡村,积极探索扶贫车间就业扶贫路子,帮助搬迁群众脱贫致富。

“车间就在安置小区旁边,走路只要5分钟,不限制固定工作时间,工资计件发放。”搬下山没多久,扶贫车间开始招聘工人。经过岗前培训,李三妞顺利在扶贫车间上岗。如今,她每天可以制作几十个棒球,每个棒球可收入2.5元。

沙瓦村党支部书记斯春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扶贫车间已吸纳60多名贫困户就业,通过计件方式每人每月工资可达2000元左右,实现了稳定增收。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好扶贫车间的带动作用,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引外出务工劳动力回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姜勇说。

(徐同亚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柯 穴)

武警黑龙江总队 黑龙江省青冈县昌盛镇幸福村

绿色产业富了幸福村

春风送暖,冰雪消融。2月下旬,黑龙江省青冈县昌盛镇幸福村村民忙着把秸秆送进生物饲料加工厂。“每吨秸秆收购价200元,再也没人一烧了之。天蓝了,空气也好了。”厂长马凌宇说,“不仅如此,秸秆加工出来的生物饲料无添加、销路好,供不应求。”

幸福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8户,2018年在武警黑龙江总队的帮扶下实现整村脱贫。

摘穷帽易,稳增收难。总队扶贫工作队在调研时发现,玉米是当地主要农作物之一,每年残留的玉米秸秆经常被村民一把火烧掉,不仅浪费资源,还造成严重空气污染。

如何走出一条环保与增收双赢的道路?经过研究,总队确定了以玉米秸秆加工生物饲料,带动养殖业和有机肥产业发展的帮扶思路。

很快,总队帮建的生物饲料加工厂顺利落成,不仅“变废为宝”,还增加了就业岗位。村民王志辉就是其中一员。去年底,他成为工厂的一名装袋工。“过去‘猫冬’没收入,现在家门口打工,一年能增收8000元。”

用秸秆生产的生物饲料为养殖节约成本,生产的有机肥也比过去焚烧后的草木灰更有营养价值,一条绿色环保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搭建起来。去年,村民霍立志养了10头牛。“改喂生物饲料后,节省了2万元。”他掰着指头算账,“一头肉牛售价2万,今年再加养3头!”

(解放军报记者 吴 敏 通讯员 李冀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