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名孤儿大学生从军记对新时代高校征兵工作的诸多启示

来源:解放军报责任编辑:王凤2022-03-26 10:43

【亲历者说】

报答春光知有处

■“励志班”藏族学生 李啟亮

我是一个在福利院长大的孩子。

今年26岁的我已经长大成人,庆幸的是我有4个家。

第一个家是儿童福利院。我1996年出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儿童福利院坐落在四川省茂县凤仪镇。在那里,看护阿姨们像妈妈一样,对我们每一个孤儿呵护有加。

第二个家是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2015年9月,我受益于民政部大龄孤儿学历教育项目,如愿考取这所学院,就读于婚礼与传媒艺术学院民政管理专业。全体教职员工春风化雨般教我们怎样做人,传授专业知识。

第三个家是军营。2017年9月,我从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应征入伍。在武警部队服役两年期间,各级领导对我十分关心,战友们把我当亲兄弟一样对待,既严格要求,又悉心帮助,让我成长进步很快,被评为2018年度优秀义务兵,荣获嘉奖。

第四个家是我现在就读的北京石油化工学院。2020年9月,我退役复学后享受“专升本”优惠政策,进入这所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读。

报答春光知有处。我深知,一路走来,我人生角色的每一次变化都是社会各界关心关爱的结果。

愿将此身长报国。作为“国家的孩子”,我没有任何理由不爱这个国家,没有任何理由不保卫这个国家。读书,就要当个好学生;当兵,就要当个好士兵。

甘当学生铺路石

■“励志班”辅导员 李继宗

张能、王翰林、董志远、茹立佳……无论时间过去多久,这一个个名字都让我心生感动。他们有一个共同身份:“国家的孩子”。他们有一个光荣的称谓:退役大学生士兵。

他们是民政部启动大龄孤儿学历教育项目后我院招收入学的学生。在校期间分属各个二级学院和不同专业,在管理上则有一个共同的班名:励志班。

从2009年9月2日我担任辅导员起,我和这群“国家的孩子”就成了亲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我深知,这些大龄孤儿是党和国家重点帮扶的特殊群体,院领导把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我,是信任更是考验。

工作中,我坚持把情感放在第一位,力求走进每一名“励志班”学生的内心。管理上宽严相济,主动与任课教师配合。一直以来,我坚持鼓励一届又一届孤儿大学生参军入伍。我和同事们有个共识:部队是所大学校,军营是个大熔炉,更有利于孤儿大学生健康成长、奉献国家和社会。

身教重于言教,行动是无声的教育。我曾双手捧起孤儿大学生林锦薪受伤的脚,帮他擦拭伤口;我曾和同事们一起将患急病的藏族孤儿大学生旦才送往医院,从晚上6点一直陪护到次日凌晨3点……一分投入一分收获,我赢得了“励志班”学生们的喜爱,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曾6次被评为学院年度优秀个人,3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