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科学院某研究所科研人员常年与蚊虫打交道——

夜以继日攻难关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邵龙飞 庄颖娜 责任编辑:刘上靖 2018-02-05 11:37:25

早听说,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是个常年与蚊虫打交道的科研单位。寒冬腊月万物蛰伏,他们如何工作?2月2日晚,记者来到这个研究所媒介生物学实验室一探究竟。

记者步入科研大楼看到,身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台前忙碌着。恒温26℃,恒湿75%。养虫室里,白纹伊蚊、埃及伊蚊……10多个蚊笼内,成百上千只蚊虫飞舞不停。

“研究蚊虫的地理分布、活动规律以及传播疾病机理,拿出有效防治措施,是我们的主要工作。”媒介生物学学科带头人、研究员赵彤言说,“与蚊虫共舞,寒冬也是夏。夏季是开展野外实验的最佳时期,但我们要先在实验室完成参数设计,再进行实地验证。冬季虽不是媒介昆虫的活跃期,科研任务却一点也不少。”

一间实验室里,副研究员郭晓霞向记者展示了一项检测结果。几十条不同颜色的曲线交叠在一起,看上去像一朵绽放在夜空的烟花。

“每条曲线代表一个样本,反映的是蚊虫组织中的病毒载量高低,一般每只蚊虫要做16次定量分析。做寨卡病毒媒介传播效能研究时,我们实验用掉的蚊虫有上千只,连续的高强度测试把仪器都用‘罢工’了。”郭晓霞笑着说。

2015年,寨卡病毒感染导致神经系统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为“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就是命令!该研究所科研人员闻讯而动,他们在世界上首次证明致倦库蚊可以传播寨卡病毒,率先证实寨卡病毒可在伊蚊体内经卵传递。

“强国为民、姓军为战”是这个团队始终不渝的科研宗旨。在实验室研究的同时,他们还常年深入蚊虫肆虐的边防一线进行课题攻关。

副研究员李春晓讲起的几个故事,让记者对他们肃然起敬:2011年,王刚、侯文俊徒步4天3夜,深入南方原始森林采集稀有蚊虫标本,一度与外界失联;2013年,李春晓和郭晓霞带领课题组赴黑瞎子岛开展吸血昆虫防护研究,差点连人带车被洪水冲走……

采访结束时,夜已深,科研大楼依然灯光明亮……(邵龙飞、庄颖娜)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