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地导某旅调整组建4年来的转型观察报告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曹传彪 薛浩 责任编辑:焦国庆 2018-03-21 08:17:40

★ 全旅地导专业对口率仅有7%,缘何能取得实弹22发22中的成绩

★ 全旅自35个不同单位抽组,缘何能连续完成18项重大军事任务

★ 全旅组建4年无固定营区,缘何能3次获评空军先进师旅级党委

雪域拓荒,“办法总比困难多”

——来自西部战区空军地导某旅调整组建4年来的转型观察报告

雪域机动 刘波 摄

装备检视 刘波 摄

标准决定工作的“海拔”

这两个时刻耐人寻味——

2015年,戈壁深处红蓝对抗,兄弟部队连发不中,情况紧急,这个旅主动请缨,一击制敌。

2016年,渤海之滨实弹演练,己方先进装备没有命中目标,这个旅接替出场,打出满堂彩。

凝神望着荣誉墙上的战绩,旅长张梁喃喃地说:其实这两仗,我们都没能打头阵。

想想也是,上级首长当时凭啥选一支刚刚组建、官兵来自35个不同单位、地导专业对口率仅7%的导弹旅打头阵呢?“战斗力的质量是靠一锤一锤敲出来的,上级的信任是靠一仗一仗打出来的。”张梁如是说。

练兵如打铁。一支在改革中组建的新部队,第一锤应该落在什么地方?标准!张梁与旅政委时顺波的第一次碰头,两人谈了足足4个小时,谈得最多的是工作标准。

“高原艰苦、部队新创不是工作标准降低的理由。从战备到行管,从基层到机关,旅党委齐抓共管,用高标准规范、高起点布局、常态化坚持,让官兵形成新的思维定式、行为习惯。”某营营长沈卫勇清晰记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三件尴尬事——

“打靶打中就意味着战斗力提升了吗?”

在一次军事训练总结会上,沈卫勇关于“实弹打靶1发1中,战斗力得到有效提升”的发言被旅长张梁打断。

“怎样算战斗力提升?怎样评判战斗力标准?就仅凭一次考核成绩?或者有没有打中靶?”沈卫勇被张梁抛出的问题当头棒喝。

整个会议弥漫着浓烈的硝烟味,大家激烈讨论战备训练、打仗能力。

思维碰撞出新路子。他们探索出“指标性”量化训练方法,以具体指标考核代替集中考核,推动战斗力建设进阶提质。至今,该旅各类业务骨干增加了四分之一,沈卫勇所在营还成了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内务环境差、岗哨秩序不正规、登统计缺项漏项……那一次,旅领导不打招呼直奔该营检查,问题一一曝出。

“检查太突然,我们来不及准备。”沈卫勇解释道。

“准备什么?平时标准就是迎检标准!”旅领导的呵斥让沈卫勇脸上无光。

该旅进行专项整顿,机关采取“四不两直”方式突击检查各项工作,部分基层主官认错快、表态好,问题却一直得不到整改,当即被撤换。

1个月后,沈卫勇发现一个明显的变化:“以前,迎检要辛辛苦苦准备好几天。现在,高标准把工作干在日常,面对检查不慌不忙。”

“囫囵吞枣、词不达意,没有讲清存在的具体问题。”一次,沈卫勇把训练工作总结呈报给机关科室时,当即被打回,反复修改3遍才勉强通过。

折腾了一把,但是沈卫勇很服气。他告诉记者:机关更严,科室的各类工作标准明确可查,全体机关干部一周内必须掌握;科长以上领导结合工作经历带头备课讲解帮带;新借调干部,1个月就要独当一面。

从初始严起、从领率严起,带动了全旅官兵力争上游的劲头。

翻开党委会议记录本、官兵学习笔记本、政治教育备课本……一课不落,干净整洁。

观摩机关夜校、政工干部“讲武堂”、“双学”活动……雷打不动,精彩连连。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