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战指挥人才如何培养?南部战区绘制人才成长蓝图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梁力强 孙炳祥 责任编辑:乔楠楠 2018-11-12 03:27:13

鼙鼓催征,崛起联合方阵

——南部战区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队伍创新实践纪事

■梁力强 孙炳祥

风起青萍,潮涌岭南。10月中旬,空军某场站正营职参谋王洪来到广州某部,参加南部战区直附属单位干部选调集中考核。这次选拔考核,对王洪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对南部战区而言,则是又一轮顺势而为、开新求变的主动抉择。

战区因战而生,选人必须向战而行

“强军兴军,要在得人。”习主席强调指出,坚持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特别是要把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努力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水平有一个大的跃升。日前,习主席深入南部战区某指挥所,实地了解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系构建运行情况,对战区联合作战指挥能力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极大地激发了官兵备战打仗的热情。

“立起战区,关键在立人。”南部战区一位领导表示,早在上世纪中后期,美、俄等世界军事强国就开始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外军实践显示,一名优秀联合作战指挥员的成长周期约25年。我军培养联合作战人才起步晚、任务急,必须采取超常举措实现“弯道超车”。

和王洪一样,参加此次考核的人并不知道,这次战区选调干部,陆军出身的干部遴选比例仅为19.5%。纸面上简单的数字折射的是战区党委着眼新军事变革大势,立足战区机关联合特性,优化人才结构的坚定决心。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据战区干部局领导介绍,从军区到战区,指挥体制、职能使命、能力要求发生巨变,从哪里选人、选什么样的人、如何实现联合……这些都是战区组建后的当务之急。

人才培养,是“最艰巨的战争准备”。联合作战人才培养向何处走、往哪里落?战区面临着一次重要抉择。

“战区因战而生,选人必须向战而行。重塑首先是人才素质和队伍结构的重塑,军种构成必须跳出军区时代的大陆军思维,严格落实编配比例。”战区党委态度鲜明,在这一轮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中,我军实现了领导指挥体制的重塑,按照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总原则,建立了军委和战区两级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战区作为本战略方向的唯一最高联合作战指挥“中枢”,必须一切为战,打造最强劲最灵敏的“神经元”。

“弯道超车”的第一步棋由此落在优化人才结构上。战区组建1年之后,机关师级以下干部超编比例就由16.3%降到3.5%,陆军干部超编总数下降22.6%。如今,战区机关干部联合特质凸显,局处领导中,各军种干部分布合理、正副职交叉搭配,初步实现优势互补、有效支撑。

每名联合军官都有成长路线图

去年5月4日,南部战区某保障队来自海军湘潭舰的对海作战长周正,收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路线图。打开这份图表,周正发现,除了“基本情况”,重点突出“能力点”统计,还包含“欠缺点”“需求点”“培养点”,数据指标多达100余项,全面展现了周正的个人情况,并细致规划了他的成长方向。

事实上,在战区机关和各保障队,每名干部报到后都会收到一份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动态更新的规划路线图。

像周正这样,为联合军官构建成长发展链路,牵引人才选、训、管、用更加精准高效,是战区加强联合作战人才培养的一次尝试。为此,战区专门成立课题组,集中力量研究起草《联合军官暂行规定》《战区机关军官选调交流暂行办法》和《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保障队人才建设措施》。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运用工程化思路和路线图方法,设计提出基本成长路径、跨越成长路径、首席参谋成长路径和特殊成长路径4条成长发展路径。

“有了成长路线图,培养起点在哪儿、目标是什么,联合军官怎么管、如何用,干部个人往哪儿走、何时晋升交流等一目了然。”干部局局长李传意说。

2016年9月21日上午,战区“强军大讲堂”迎来了一位重量级授课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成为。87岁的汪院士欣然接受战区邀请,精心备课1个多星期,围绕联合作战有关问题给大家上了生动一课。这是战区“依托岗位定课题、根据课题选专家”,着力打造“没有围墙的联合作战学院”的又一创新之举。截至目前,已先后有70多名军内外知名专家登上“强军大讲堂”。

“‘没有围墙’体现的就是开放性,为此,我们集聚全国全军优质资源,探索立足联合岗位培训新路子。”战区领导介绍,为从根本上解决“两个不适应”“五个不会”等问题,战区第一次召开党委常委会,就提出打造“没有围墙的联合作战学院”,创新名师授课、联动培训、开放教学模式,加快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训向纵深推进。

“从‘我设计你来学’到‘你提需求我安排’,从送到院校学到院校送课上门,开放式办学办训给联合作战人才培养带来了喜人变化。”联合训练局领导介绍说,在先期应急培训、认证上岗的基础上,他们精选送学培训,严抓自主培训,很多课题都是官兵主动点题。目前,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等院校领导亲自带队,深入战区调研参训再备课试讲,把课堂搬到联指一线,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

联合作战人才培养成效初显

岗位就是战位,战位就是学位。这是战区上下的一个共识。结合日常值班备勤,他们开展的“每日一题”“双学双练”和到军种跟演跟训等活动持续进行。短短两年时间,战区先后派出数百人次,参加军种数十场重大演训。随潜艇部队一同征战深蓝的联合训练局参谋胡刚感叹:“百闻不如一见。置身演训场,全程参与攻防对抗,才是理论通向实践,再升华为能力素质的关键一环。”

7月底,战区开展的一场机关首届“强军杯”体育比赛,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1个多月比赛的时间里,战区首长带头参赛观战,各局室各军种团结协作、奋勇争先,参与度、关注度节节攀升。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具有持久穿透力。”宣传局领导认为,联合文化是联合作战人才培养的催化剂。战区刚成立,他们就把培育联合文化放在突出位置,深入开展“三新”教育和合编合心合力大讨论,大力倡导“服从统一指挥,尊崇联合至上,主动团结协作,勇于自我牺牲”的战区核心价值理念,逐步形成了以“闻令而动、听令而行,为战而生、向战而行,披坚执锐、攻坚克难,勤苦任事、艰苦创业”为内核的鲜明精神导向。

前不久,南部战区联指高效指挥海空军和联保力量,紧急救治永暑礁病重渔民。有军事专家表示,此次行动表明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保障体系已经建立,联合作战人才建设成效初显。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人们欣喜地看到,南部战区在改革强军路上做出的坚定抉择,绘成战区人才成长蓝图,一个向战而行的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方阵正在崛起。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