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越极端,我们越要上”

——极寒环境下防冻伤装备现场试验见闻

来源:新华社 作者:庄颖娜 王逸涛 责任编辑:刘上靖 2019-01-30 17:11:49

近日,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环境医学与作业医学研究所的专家团队奔赴驻黑龙江边防部队,在极寒环境下开展防冻伤装备现场试验。

一大早,气温接近零下20摄氏度。记者看到连队官兵们正在进行20公里的武装拉练,小分队迅速携带受试装备,跟随拉练队伍一起行进。

“咯吱、咯吱……”脚踩积雪的声音和粗重的呼吸声此起彼伏。“咔嚓、咔嚓……”偶尔踩上悬空的冰层,冰面开裂,脚顺势下沉又落到下一层冰面上。很快,大家的防寒面罩已结上一层冰霜,出发时没舍得脱掉的迷彩大衣此时成了累赘,可是稍一拉开拉链,身体又会立刻被寒风吹成透心凉。

“现在气温低,江面风也大,新一代智能型环境冷强度监测预警仪已经明确提示有冻伤危险了。”研究员杨丹凤说,新设备集成了人体冻伤防护预警的有关研究成果,实时采集气温、风速等数据,通过综合计算进行作业时间、强度、防护措施等提示,从而避免发生冻伤,并能远程传输数据为后方提供决策咨询。

“踩在雪上!别踩冰面!减小步幅!”随行的边防某营营长张明不停提醒。

突然,“咕咚”一声异响,研究所政委陈虎一脚踩空,整条右腿陷进冰块缝隙里动弹不得。但他坚持说:“部队走什么路线,我们就走什么路线。我们最盼望的就是能参加部队的演训任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检验科研成果是否管用。”

休整时,一直忙着检测的副研究员王军把连队骨干召集到一起,现场进行使用装备的培训。“这次向大家赠送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希望通过实际应用,大家提出改进意见,推动成果早日定型列装。”

产热手套、产热背心等特种防寒保暖装备,是研究团队的又一系列成果。助理研究员张永强也抓住这个时机,请官兵们试戴特种热能手套。

“外层是皮面,防风保暖。里层是绒布,柔软吸汗。最关键的是手掌和手指部位在持续发热,还可以选择不同档位调节温度。”一位战士试用后高兴不已,“这个东西太好了,站岗执勤就需要这个。”

“每次看到科研成果用到官兵身上,有效提升了战斗力,就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刻。”杨丹凤说,为了这些幸福时刻,科研人员必须具备献身精神。

当年试验条件有限,为尽快研制出向部队推广应用的冻伤预防药物,这个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们首先试服试用,体验药效……虽然现在条件好了,手段更先进了,但他们献身科研的精神始终没变。

这些年来,他们到过漠河,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坚持跟着驻训官兵一同睡野营帐篷;他们到过昆仑山,在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高原反应剧烈,和驾驶员在悬崖边上呕吐……陈虎说:“条件越艰苦,环境越极端,我们越要上。”

一天的试验圆满结束,回到驻地已是深夜,但小分队成员室内的灯迟迟没熄灭。“明天要给边防官兵们上一堂课,讲解极寒环境下应急救援和生存策略,怕大家听不明白,我想把课件修改得再通俗一点。”杨丹凤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