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在“天路”上的青春足迹

——记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队三级警士长何剑波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吴敏 涂敦法 赵茂钦 责任编辑:刘上靖 2019-04-10 14:48:07
何剑波近影。赵茂钦 摄

对于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队三级警士长何剑波而言,蜿蜒曲折的新藏公路就是他整个青春的足迹。像熟悉自己的掌心纹路一般,公路沿途的冰河和雪山达坂,何剑波早已牢记在心,“我们以帐篷为家,和羚羊野驴为伴,只为守护这条‘天路’。”

谁不怕“天路”险,谁不畏筑路艰?

1999年12月,当何剑波第一次来到这片年平均气温零下10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仅有内地40%的高原时,也曾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

新训结束后,何剑波和战友坐着运兵车,一路颠簸起伏,一路翻山越岭……几天的长途跋涉后,运兵车终于停下。何剑波这才发现,中队营房竟非常简陋,没有照明用电,也没有饮用水,就连做饭也需要从远处的县城运给养。

更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是,就在那天晚上,白天还生龙活虎的运兵车驾驶员黄帅突发高原脑水肿,经抢救无效牺牲了。弥留之际,黄帅留下遗言:“把我埋在这里,我要和战友一起守‘天路’……”

“这就是高原,一个需要用生命坚守的地方。”那夜,19岁的何剑波彻夜未眠。

第一次执行护路任务,何剑波乘坐的汽车在返回途中抛锚。天色渐暗,一群野狼嚎叫着围了上来。见状,带队的班长将何剑波等人护在身后,自己把大衣里的棉花掏出来,用火引燃后扔到车外。扔一点,头狼退几步;火灭了,狼群又围上来。就这样,他们与狼群对峙着,直到当地牧民前来解围……

如今,何剑波每逢新兵第一次执行护路任务时,都会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有人问:“班长,你不怕死吗?”

“怕!”何剑波说,“但是‘死’过一次就不怕了。”

2002年5月,中队奉命负责某路段的路基施工,何剑波担任突击手。

那天,何剑波正在操作挖掘机作业,一块大石头突然从山上滚落,砸向挖掘机挡风玻璃。顿时,碎玻璃如同利刃,扎向何剑波的脸颊。

施工现场没有医生,也没有麻药,战友们用简易医疗器材从何剑波的脸上取出多块玻璃碴后,赶紧给他处理伤口。

被送去医院后,何剑波后怕不已,他一遍遍回想:“倘若石头再大一点,倘若碎玻璃划破了动脉,自己是不是也会像黄帅老班长一样,长眠于此?”然而痊愈后,何剑波二话没说,又坐进了挖掘机驾驶室……

谁不怕高原寒,谁不畏高原苦?

2009年1月18日,驻地突遭暴风雪,沿线路段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凌晨3时40分,一个求救电话打来,3台地方汽车被困,11名群众急需救助。

接到命令,何剑波开着装载机随救援分队紧急驰援。风雪肆虐,能见度不足2米,经过长时间的苦苦寻找,救援分队终于找到了被困群众。见到那一抹象征着希望的“迷彩绿”,藏族司机扎西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紧紧拉着何剑波的手,用不标准的汉语说:“谢谢你,兄弟!没有你们,我们就冻死在这儿了。”

类似的故事,在何剑波7000多个日夜的守护中并不鲜见。20年来,何剑波先后参加各种抢险救援行动50余次,解救被困群众900多人,被表彰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驻地群众更是亲切地称他和战友们为“雪域守护神”。

然而这个“守护神”守护了别人,却常常“守”不好自己。

一次,何剑波执行紧急任务,连续工作一昼夜之后累倒了。军医发现何剑波脚上溢出的血水结成硬痂,和袜子牢牢粘连在一起。

“班长,你记不记得自己总共受过多少次伤?”前不久新兵下到中队,一名新战士看着何剑波脸上的疤痕问道。何剑波抿了抿黑紫的嘴唇,笑着说:“新伤摞着旧伤,哪里还能数得清。这些伤疤都是咱高原军人的荣誉勋章。”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