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集团军某旅探路:让红色资源走出史馆走进官兵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桑林峰 责任编辑:刘上靖 2019-06-24 10:35:41

我们常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然而,如果把这些红色资源束之高阁,不方便官兵学习,实现不了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也就无法为官兵增营养、补钙质。

新时代军史场馆如何建设?第83集团军某旅成了探路者,走在了全军前列。前不久,记者走进该旅,参观学习了他们开放办史馆的新理念、新实践。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让历史资源活起来,主动走到官兵身边,是这个旅作为全军军史长廊建设试点的初衷。该旅前身部队曾建有独立的军史馆,移防时保留了全部史料文物。依托营区建设军史长廊,变“史存馆中”为“史存兵中”,有效解决了封闭建馆空间受限、离兵较远、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真正使营区成为学史用史的大课堂,成为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的主阵地。

“红色历史的教育,在于经常渗透,在于潜移默化,在于持久发力。”据该旅政治工作部主任卫军刚介绍,他们旅前身是1933年6月组建的红一方面军1军团1师,简称“红一师”,历史厚重、战功卓著,出了2位开国大将、7位开国上将,涌现出“大渡河十七勇士”“狼牙山五壮士”“大功三连”“特功五连”等著名英雄模范。这些红色资源如果像过去那样放在封闭的史馆里、存在厚重的档案中,就很难让官兵学习掌握。为此,他们注重让历史传统和红色资源走进官兵,在工作、训练、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把经典战例摆出来,把红色文物展出来,把英模画像挂出来,把革命精神亮出来,让官兵时时受教育、处处受熏陶。

记者随该旅官兵踏访营区,随时随地都可以感到红色资源的熏陶、优良传统的滋养。从文化广场、英雄广场,到精武校场;从英雄灯箱、英烈墙,到挂像英模丰碑;从英模群雕、功勋立柱,到传统精神长廊;从红色宝藏、历史记忆,到传奇故事;从一张张展板、一个个展柜,到一块块电子荧屏,等等,都以完全开放的形式呈现,处处体现着该旅旅魂传统,即坚持忠心耿耿听党指挥,敢打头阵的大渡河精神,视死如归的狼牙山精神,勇猛如虎的清风店精神,官兵友爱的吕顺保精神。

红色资源承载红色精神。我们总想着要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血脉赓续好,但这一切有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我军很多部队发端于红军,有着丰富的红色历史、珍贵的红色文物、灿若星辰的英模典型、光辉卓越的战史战功……只有让这些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火起来,走到官兵身边、走进官兵内心,才能更好地锻造红色传人、打造时代新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强大了,才能真正强大。”部队是要打仗的,要战胜敌人,首先要心胜、要保持精神优势。对一支部队来讲,其建设发展的历程,最终会沉淀为一种历史,形成一种文化,焕发一种精神。把这种历史、文化和精神传承好,一支部队才能拥有红色血脉、握有制胜法宝,才可以说真正强大。倘若红色历史利用不好,不仅是一种资源浪费,也是对官兵的不负责任。

建军史长廊的目的,不仅是存史,更是用史;不仅是一种文化氛围,更是一种教育资源。一位士官告诉记者:“有时候,一次与历史不经意的邂逅,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很好的教育。”该旅建设开放式史馆,既可以让官兵进行自我教育,又可以设置议题,让红色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据宣传干事李赞介绍,每逢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大节日,他们都在英雄广场举办缅怀先烈仪式,为官兵埋下崇尚英雄、争当英雄的种子。

参观该旅军史长廊,不仅可以感受到红色历史的厚重绵长,还能从中得到启迪现实的思考感悟。记者在传统精神长廊中发现了很多红色文物。这些红色文物的背后,既有感人的红色故事,又有当年的红色创举。在证章奖章展柜里,摆放着很多纪念章,譬如华北解放纪念章、西北解放纪念章、平津战役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军功章,等等。这些纪念章是发给参加战役战斗的每位官兵的,充分体现了荣誉激励的全员性,展现了我军政治工作的巨大魅力,因为它让人人都感受到了光荣,而不仅仅属于那些先进代表。这一做法启示我们,开展政治工作,要做到先进性和全员性兼顾,最大限度激发广大官兵投身新时代强军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记者相信,把该旅开放式史馆建设的经验推广开来,必定能更好地让广大官兵铭记初心,传承红色基因;担当使命,争做红色传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