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防护、阻断疫病传播?军医这样解读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杜建国 责任编辑:李晶 2020-02-03 13:04:53

做好有效防护 阻断疫病传播

■杜建国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肆虐,为帮助大家做好防护措施,本期健康沙龙邀请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感染控制科主任魏秋华、传染病防控科主任邱少富、应急处置大队副主任医师王勇,为大家谈谈如何有效防护,阻断疫病传播。

问: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有哪些传播途径?

魏秋华: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近距离飞沫传播是指和患者或者病原携带者近距离面对面接触(1.5米以外相对安全),患者或病原携带者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有可能使人感染。除了近距离飞沫传播,患者或携带者的分泌物、体液通过物体、手等传播媒介,接触到易感者的嘴、鼻、眼等部位,也容易引发感染。另外,根据以往这一类冠状病毒的传播方式,密闭、不通风的场所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风险,也就是说在通风不好的场所,即使没有以上两种方式,也有可能受到感染。

问:怎样确定自己是病例密切接触者?

王勇:如果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或疑似病例,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但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应当确定为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一是与病例共同居住、生活、训练、工作或有其他密切接触的人员,如与病例共用物品或与病例在同一所房屋中生活。二是诊疗、护理、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如直接治疗及护理病例,到病例所在的密闭环境中探视病人或停留,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陪护人员。三是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包括在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过病例的人员,该病例的同行人员,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近距离接触病例的其他乘客和乘务人员。四是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其他与密切接触者接触的人员。

问:与确诊病例未发病前接触会被传染吗?如果需要医学观察,多少天可以解除隔离?是不是隔离期越长越安全?

王勇: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潜伏期是否有传染性尚未得到确切的证据,但从实际的传播发病情况分析,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若接触过发病前的确诊病例,建议至少隔离观察14天。医学观察期限为最后一次与病例发生无有效防护的接触或可疑暴露后,到实际解除观察的时间。目前病毒的最长潜伏期是14天,因此一般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限设定为14天,是否解除隔离,需请医疗人员进行检查和评估后才能确定。目前国家确定的临床救治隔离解除标准是,体温持续正常3日以上、呼吸道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为阴性。

问:新型冠状病毒怎样才能被有效杀灭?

魏秋华:新型冠状病毒对紫外线(阳光直接暴晒)、热力(加热煮沸)、化学消毒剂(含氯、过氧化物、季铵盐、75%医用酒精)等理化因素的抗力较弱,作用一定时间都可以将病毒有效灭活。另外,开窗通风、用家用洗涤剂擦拭物品或拖洗地面等,对清除病毒也有一定效果。

问:为什么春节期间提倡大家尽量减少外出?这些办法有效吗?

邱少富:阻断传播途径是目前最便捷也最高效的防控手段。一个确诊病例在未被及时隔离前外出,他乘坐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长途汽车等)时,一路上会遇到很多不知情的人员。这些不知情且自认为没接触过确诊病例的人员,他们14天内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是否被感染?我们很难判断、鉴别、追溯,寻找他们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此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少出门、少聚会、少见面、戴口罩、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这样短期内可以阻断病毒传播,大量减少新发病例数。

基层连队等人员密集程度相对较高的单位,应严格控制营区内人员出入、降低对外交往频率、适度减少聚集性活动。此外,还要定期对卫生队(所)、军人服务社、室内运动场、训练场等公共场所进行消毒。

问:家庭和个人日常可以采取哪些防控措施?

魏秋华:在正确了解病毒抗力和主要传播途径等相关知识基础上,要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措施,才能有效防控。

家庭成员没有出现可疑症状时,日常预防主要有以下几点——

避免接触传染源。避免去疾病正在流行的地区,尽量不去人员密集且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如影院、商场、网吧、KTV、公共浴池、车站、机场、码头、展览馆等。不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尽量不要出入售卖活体动物(禽类、海产品、野生动物等)的市场。禽肉蛋要充分煮熟后再食用。

随时保持手卫生,减少接触传播。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手捂后、饭前便后要用洗手液或肥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手消毒液。不确定手是否干净时,尽量不用手接触口、鼻、眼等部位。口鼻分泌物要用纸巾包好,再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等洗漱用品。保持家居、餐具清洁,勤晒衣被。

减少飞沫传播。尽量减少与他人近距离接触,前往人员密集的室内场所、医院或者乘坐交通工具时应佩戴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型口罩)。

减少空气传播。居室保持清洁,勤开窗通风,每天两次,每次半小时以上。

增强抵抗力,注意营养,适度运动,合理休息。主动做好个人和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及时测量体温,重点关注老人和孩子。

家庭成员出现可疑症状或有确诊病例密切接触史时,要做好以下防控:

家庭成员若出现可疑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轻度食欲减退、精神稍差、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心慌、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等,应根据病情及时就医。就医途中避免乘坐地铁、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要佩戴口罩,避免与他人近距离接触。

与确诊病例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应及时采取居家医学观察。隔离观察者应安置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拒绝一切探访,并限制其活动,最小化和家庭成员活动共享区域,确保共享区域通风良好。

家庭成员与隔离观察者应至少保持1.5米以上距离,进入隔离观察者居住房间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型口罩,口罩要紧贴面部,在居住空间不要用手触碰和调整口罩,口罩因分泌物变湿、变脏时应及时更换。清洁或触碰被隔离观察者人体分泌物污染的物体表面、衣物或床品时,应戴好一次性手套和保护性衣物。戴手套前、脱手套后,要进行双手清洁及消毒。与隔离观察者有任何直接接触、离开其居住空间、摘下口罩后都要及时清洗双手。

家庭成员应尽量减少与隔离观察者及其生活用品的接触。如避免共用餐具、饭菜、毛巾、浴巾、床单等。餐具使用后应立即用洗涤剂和清水清洗。还可以使用含氯消毒剂、季铵盐消毒剂、过氧化物、75%乙醇消毒剂等对家庭成员经常触碰的物品进行清洁、消毒,如床头柜、床架等家具用品和厕所、浴室等。若隔离观察者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即就医。

问:使用消毒剂等产品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魏秋华: 一是避免混合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漂白粉等)不能与洁厕灵混合使用,否则会生成有毒的氯气,造成人体皮肤黏膜损伤,严重的还会出现肺水肿等症状。含氯消毒剂也不能与过氧化物(过氧乙酸、过氧化氢)消毒剂混合使用,会发生化学反应,消耗有效成分,达不到消毒效果。二是安全合理使用。使用84等含氯消毒剂或者过氧乙酸消毒剂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好口罩、眼罩(或眼镜)、手套等,否则可能会刺激皮肤黏膜。餐具使用消毒剂浸泡后,要用清水冲洗干净,避免药物残留。有颜色的织物使用消毒剂浸泡后,可能会出现褪色,需谨慎使用。如果人员在进行消毒时,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三是高效节约使用。配置好的液体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不能长时间存放,要现配现用、及时更换,否则容易失效。浓度高的过氧化物消毒剂、含氯消毒剂应放置在阴凉避光通风处保存,不要在阳光下直晒。容易腐蚀的价值较高物品,如电视、电脑等,擦拭消毒后应及时用清水擦干净,或使用季铵盐等腐蚀性较低的消毒剂擦拭。房间消毒后应及时开窗通风。

问:当前市面上除一般医用外科口罩外,经常有标识有N95、KN95或DS2、RS2等字样的口罩,该怎样辨别购买?

邱少富:“N95”是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对于“过滤装置”的一种标准,它并不单指口罩,而且也不是一种全球统一的标准。N95其实有很多“同类”,例如“R99”“P100”。它的首字母N、P等表示的是这种滤芯对于“油性颗粒”的抵抗过滤能力:N表示不防油,R表示耐油,P表示防油。而95、99、100,表示的是“0.1-0.3微米粒子隔断率”,95是指95%隔断,以此类推。我国的类似标准为 KN95,日本的标准是DS2和RS2,标有这两个标准及以上的口罩都可以达到阻隔飞沫传染的效果。

问:当前市面上口罩比较紧缺,个人或家庭可以反复使用吗?使用后该怎么处理?

邱少富:不管哪种口罩,都有使用期限。我们使用的医用防护口罩大多是一次性普通外科口罩,使用2-4小时就必须更换,不可以重复使用。口罩的使用时间过长,外界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吸附在口罩外表面;使用者本身携带的细菌、病毒也可能通过呼气,吸附在口罩的内表面。因此,使用过的口罩存在很大的感染风险,建议大家在摘除口罩时,不要触碰内表面和外表面,也不要直接放在包里或口袋里,更不要触碰别人使用过的口罩。口罩丢弃时可用5%的84消毒液按照1∶99的配比,对口罩进行浸泡或喷洒。如果无消毒液,也可将口罩放入密封袋后丢入垃圾桶。

对于N95型医用专业防护口罩,建议使用时限为6-8个小时,一次性持续使用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如果长时间持续使用N95型口罩,容易引起呼吸不畅,严重的还会出现肺部损伤。目前对N95型口罩的最佳佩戴时间没有明确结论,但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更换N95型口罩:呼吸阻抗明显增加、口罩有破损或损坏、口罩与面部无法密合、口罩受污染(如染有血渍或飞沫等异物)。

问:如果家里没有口罩和消毒剂,基于现有条件我们能做哪些防护?

魏秋华:如果没有准备充足的消毒剂或防护口罩,可以经常对环境、物品和个人进行清洁,以达到防护效果。

及时对环境、物品进行清洁。多开窗通风,每天2次以上,每次30分钟。加强湿式清洁,使用清水加洗涤剂的方式拖擦室内地面,每日1-2次,拖布与抹布使用开水浸泡清洗后在室外晒干。如家中有密切接触者,可使用温度较高的热水(75℃以上)加洗涤剂的方式,拖擦有可能污染的地面或接触较多的物体表面两次以上,清洁时注意戴手套,清洁后手套、墩布、抹布及时用开水烫煮消毒。一次性手套要及时丢弃到有盖垃圾桶中。垃圾日产日清,垃圾桶及时刷洗清洁。小件物品如有污染,不怕热不怕湿物品可使用开水煮沸15分钟以上;怕湿不怕热物品可使用微波炉消毒15分钟以上;怕热不怕湿物品可使用清水加洗涤剂浸泡并擦拭30分钟以上,然后用清水洗净。衣服、床单、被褥可用热水加洗涤剂机洗或手洗,之后在室外晾晒4-6小时。家中餐具可使用消毒碗柜或开水浸泡冲洗。

个人也要注意卫生。随身携带一次性纸巾,咳嗽、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如没有携带纸巾,可使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外出乘坐交通工具或者到人员密集的室内公共场所时,要尽量减少暴露部位,可配戴眼镜、围巾等遮住口鼻眼等部位,也可准备1-2件固定长外套,回家后及时更换清洗。如有其他非棉布口罩,建议戴。尽量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触摸后及时科学洗手。具体洗手方法为:1、掌心对掌心,相互揉搓;2、掌心对手背,两手交叉揉搓;3、掌心对掌心,十指交叉揉搓;4、十指弯曲紧扣,转动揉搓;5、拇指在掌心转动揉搓;6、指尖在掌心揉搓;7、清洁手腕。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