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这十年·征程丨岩层之下,俯首甘为筑巢人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李永飞 魏玉麟 责任编辑:叶梦圆 2022-09-06 06:49:32

岩层之下,俯首甘为筑巢人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永飞  特约通讯员  魏玉麟

“喷浆!”大山深处,担负国防施工任务的火箭军某旅,正悄然打响一场攻坚战。鏖战30多个小时后,官兵为岩层穿上了一层厚实的“铠甲”。

看着眼前的攻坚“作品”,该旅二营四连班长多登弯腰拾起一块椭圆形的岩石,擦擦泥土放进裤兜。多登略显腼腆地告诉记者,与其说珍藏的是一块块石头,倒不如说是一次次导弹工程兵精神传承的记忆。

在深化主题教育中,不少官兵讲述石头背后的故事,还为每块石头命名。他们把这些石头拼成祖国的版图,寓意走遍祖国山山水水,不忘弘扬“南征北战忠诚使命、热血筑巢攻坚克难、蛰伏深山默默奉献、艰苦创业勤俭朴素、科学求实争创一流”的导弹工程兵精神。

强军十年,这支常年与大山戈壁为伍、与坚硬岩石鏖战的部队,无畏任务压顶、无惧苦累考验,自觉聚焦强军目标、聚力强军伟业,在一声声撼天动地的爆破轰鸣中弘扬我军优良作风,构筑起一座又一座坚不可摧的导弹阵地,助力大国长剑鸣啸九天。

传承:新生代交出新答卷

站在工区的流动史馆,望着一排排形状各异的石头,多登一时陷入沉思,刚入伍时他一定不会想到,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军士,还当上了班长。

2018年,20岁的多登来到了这支部队,终日与石头、炸药打交道,萌生出“干两年就回家”的念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想法逐渐被“隆隆”炮声击得粉碎。

“那时正值施工高峰,我所在的连队担负主攻任务。”双手被磨出血泡的多登想请个假,却发现浑身泥浆的连长,正在一旁干得起劲。

洞内高温缺氧,干部始终带头冲锋;打眼放炮,营连主官不等硝烟散去,总是第一个冲到作业面查看爆破效果……这股无形的“推力”,让多登重新拿起工具,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攻坚战中。

“宁可脱掉几层皮,不让导弹等阵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多登脱口而出这句凝结着导弹工程兵优良传统的战斗口号。他说,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些不断增加的石头,就像火种一样传递在一代代导弹工程兵之间,照亮了一批又一批筑巢人。

2020年初,某应急工程开建,已担任班长的多登,与和他同样年轻的战友一道,在工程开建前不约而同收藏起一块石头,便前往作业现场。他们在无水、无电、无路,大型机械无法施展的情况下,硬是用肩挑背扛搬运砂石8000多方、水泥4000多袋、钢筋300余吨,为部队全面展开施工赢得了宝贵时间。

前不久,又一批新兵高擎战旗奔赴工区,为该旅打响新时代阵地建设攻坚战注入新鲜血液。在这支部队特有的“精神磁场”感召下,他们必将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块“石头”。

耦合:新体系催生新效应

“火箭军是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我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2015年12月31日,习主席向火箭军授予军旗并致训词,字字句句铭刻在该旅官兵的心头。

也正是在这一个战略导弹部队由“兵”变“军”的特殊年份,杨丽森提干深造后重返部队,开始了新的冲锋。

正式开展工作后,他惊讶地发现在各个施工点位,从前一个连队专门负责一项任务的情况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各连队打破原有建制,每个作业面由一名军官带队,在爆破、测绘、机械装备等要素与人员组合下进行施工。

“只有打造过硬‘剑鞘’,托举导弹腾飞,才能不负统帅重托,赓续好老一辈工程兵的优良传统。”如今,已成为一名连长的杨丽森说,在这些新型施工单元的有力支撑下,虽然任务量不断增加,但他们打造的精品工程也越来越多。

走进杨丽森所在的任务现场,只见他们正在紧张地处置塌方险情。他所带领的小组经过不断对比现场数据、商讨方案,最终形成了“贴壁式复合钢桁架支护方案”。

在初步加固完成后,一场突击抢险、降服塌方的战斗打响。一支由施工能手、技术尖子和装备操作手组成的特殊党员突击队,在一台台机械的“开路下”走进塌方段,紧张有序地打炮眼、注锚杆、型钢支护、挂网喷浆……这支“攻坚组合”,不仅胆大心细,更借助科学过硬的施工技能把数百根钢管插入岩石的“心脏”,成为工区破解塌方难题的样板和标杆。

“现如今,集掘进、被覆和机械操作为一体的施工单元,在阵地建设任务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作为见证者的杨丽森,专门从阵地上挑选了一块石头,并取名为“工匠石”。他说:“干放心工作、出免检产品、创精品工程,是工程兵部队的一句老话。这些具备全要素能力的施工单元,就是对老一辈工程兵人优良作风的最好传承。”

突破:新战法创造新纪录

“指挥中心,B点需要一台挖掘机作业,C点需要一个班的兵力,请协调。”在该旅某工区信息化指挥中心内,几名操作员分坐电脑前,娴熟地处理来自施工一线的各种指令和数据。操作员受领命令后,立即向电脑输入相关信息,屏幕上闪闪发亮的人形标志和1台“挖掘机”快速移动到指定位置。

有着20年国防施工经验的该旅三级军士长张军兴奋地告诉记者,曾经气势恢宏的人海会战,也曾无数次闪现在他的脑海中,但如今的科技施工场景,更是新时代践行导弹工程兵“一往无前、攻坚克难”优良作风,必须面对和破解的课题。

在张军的介绍下,一幅“科技施工图”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近年来,这支部队坚持不懈改革创新,一批批新装备、新技术带来的“创新引擎”,有效破解了不良地质、陌生地域等施工难题,实现了施工主体由传统工兵向知识工兵、作业模式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效能型、指挥手段由单向指令化向信息集成化的“三大转变”。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必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官兵们把习主席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落实在行动中。正在现场指挥施工的该旅一营营长徐后胜表示,“创新驱动”早已由一个热点词、高频词转化为认知自觉、行为自觉。

在一场场创新突击中,该旅注重发挥官兵主体地位集智攻关,在施工一线开办“科技大讲堂”,组织“最强大脑”评比竞赛,开展“百日强能”等群众性岗位练兵活动。实践中,官兵们改进研发出平顶滑模台车、钻杆红外线截止仪、激光指向仪等多项革新成果,探索出的“上料捣固一体施工法”“通风排烟自控法”等新训法工法,降低了工作强度、提高了施工效率,确保各项急难险重任务高效完成。

蛰伏深山筑剑巢,利剑出鞘天下惊。穿过历史烟云,工程兵将士战山斗石、掘进筑巢的变与不变中,始终体现着他们一脉相传的优良作风,见证着这支部队国防施工能力的突破跃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