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海上联演背后的故事:他们都是守卫深蓝的人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作者:朱伯燕 责任编辑:宋丽丽 2019-05-02 17:29:03

中俄“海上联合-2019”军事演习已转入海上联合行动实施阶段,哈尔滨舰上的官兵们都很兴奋,也充满着干劲。但海上军事演习受海风、潮差、浪高等影响大……每个难以预料的因素都是真实的考题,也是对个人专业的考验。

沿着窄而陡的舷梯,穿过一个个通道,记者在磕磕绊绊中来到了仲学军工作了27年的地方。

密闭狭小的空间里,哈尔滨舰某区队长仲学军正在和几个战士一起检修装备,时不时响起的电器轰鸣声,更把仲学军与外界隔离了。

这次中俄“海上联合-2019”军事演习,仲学军不参与实弹演练,但是,他依然按照演习的要求对设备进行日常操练,通电开机、射前检查、参数装订……

在大家眼里,仲学军是哈尔滨舰对海部门的灵魂人物,他有个外号“百发百中”,到目前为止,他执行过的导弹发射任务,一发都没有打偏。

仲学军很爱惜自己的装备,谈起眼前的这些“伙伴”,仲学军眼里闪着光。相较于刚入伍时,他所执掌导弹的技战术性能已经翻了几番,仲学军说:“现在装备升级了,我们守卫海防的能力更强了。”对于这次中俄军事演习,仲学军充满了信心。

凌晨一点,热闹繁忙的舰艇终于回归沉静。炊事班还没熄灯,伴着外面的海浪声,炊事班长黄桂成收拾完毕却闲不下来。

对其他人来说,餐厅是个普通的地方,但在黄桂成眼里,这是他付出青春和年华的战场,自从18岁进入炊事班,他再也没离开过。

不管风吹浪打,黄桂成每天凌晨4点准时起床,早早地来到厨房做早餐、蒸馒头……保障一日三餐。这次演习任务重,黄桂成更是丝毫不敢懈怠。

炊事班的战士大多是“95后”,很多战士刚来的时候都会想家,不适应舰上的生活,黄桂成知道后,便常在晚上闲暇之时找大家聊天谈心,久而久之,那一方小小的炉灶间,成了一间温暖的海上深夜食堂。再孤单寂寞,找上黄桂成聊一聊,也能豁然开朗。

黄桂成作为炊事班长,他的手艺一直有口皆碑。此外,他还有一项拿手技能——可以做各个地方的特色菜。每当舰上有人过生日的时候,黄桂成就精心做上一桌“家乡菜”,吃得战士们暖胃又暖心,很多人都把生日宴当成一种美好期待。

黄桂成说,海况不好的时候,对炊事班是一项大挑战,有时候颠簸得厉害,米饭和菜都能飞出去。他们炒菜的时候,要一手把着锅,一手炒着菜。夏天,五六十摄氏度的狭小空间里,一顿饭的工夫,身上全湿了,可即使这样,黄桂成依然能克服各种困难,为大家做好饮食保障,在其带领下,炊事班从来没有晚点开饭。

这很可能是黄桂成最后一次参加联合军演了,年底就面临退伍的他万分不舍:“要把这一身厨艺传下去,继续在舰上服务大家,让深夜食堂一直存在下去,成为战士们心灵栖息的地方。”

“曾经创下过200多天不回家的纪录”,说这句话的时候,付锁彦带着一点小骄傲。

转过头,他又接着说了一句话:“想家啊!”

今年已经49岁的主炮雷达兵付锁彦,是哈尔滨舰首代舰员。扎根舰上十几年,家人的支持和鼓励是对他最大的精神鼓舞。

这次,中俄“海上联合-2019”军事演习之前,付锁彦一直在战备值班,连续两个多月没有回家。当听说这次自己的舰要在青岛大港码头呆几天,付锁彦甭提多高兴了,当然,比付锁彦更开心的还有他的妻子。

舰艇刚靠上码头,提前接到通知的妻子就来了,带着他最爱吃的韭菜虾仁饺子和蒜泥。付锁彦看着娇小的妻子从远处走来,心里还是酸楚了一下。这些年,为了让自己顾好“大家”,妻子默默地守护着“小家”,用自己的瘦弱身躯支撑起了现在的幸福之家。

舰艇和风筝很像,对于舰艇人来说,风筝线就是家人的牵绊,从心脏的位置出发,细若游丝却深入骨髓,放得再远,也不会迷失方向,因为一拉一扯间,总在提醒着家的方向。

70年,人民海军在炮火中成长,在发展中壮大,这条路,道阻且长。那些前赴后继的付出,这些平凡官兵们的敬业,都化作了深蓝航程上的指路星,照亮着海军的强军梦。

(解放军报客户端青岛某海域5月2日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