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机关和基层一家人不再说两家话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徐弘源 雎心阳 张少波等 责任编辑:乔楠楠 2020-05-20 08:55:38

“源头活水”从何来

——某基地信息通信旅加强小散远单位建设新闻调查(下)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徐弘源 雎心阳 张少波 特约记者 张能华

某基地信息通信旅“格尔木连”官兵训练之余放松心情。雎心阳摄

不再汇总发现了多少问题,而是汇报解决了多少问题

“一统就死,一放就乱。”面对这个普遍性难题,某基地信息通信旅拿出了自己的招数。

这办法那办法,受官兵欢迎的才是好招法。聊起这个话题,参谋高洪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那年冬天,他带着两名机关干部,乘火车赶到了近千公里外的三营某连二排。为了摸到实情,三人趁着夜色悄悄进了营门,直奔排部、机房、宿舍,发现1名战士违规使用手机、监控设施功能不稳定等问题。

随后,他们又突击检查了其他几个小散远单位,也在现场发现了若干问题。

“可逮着他们了!”高参谋带着“成果”返回机关。没想到,他的“成果”还没提交上去,旅领导信箱已经收到了基层发来的一封邮件:欢迎机关来检查帮带,但以后能不能别玩“躲猫猫”了?

“本是检查帮建,为何成了捉迷藏?”面对基层的“吐槽”,旅领导通过梳理类似的问题发现,其实机关和基层都存在错误的倾向——机关把找到基层多少问题当作成果,而基层则把藏住多少问题当作侥幸。

于是,机关基层玩起了“躲猫猫”。虽然上下都明白,问题的“根子”在机关,但“板子”最终往往还是打到基层身上。谁让基层身处“下游”呢?

应该看到,小散远单位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通过机关检查帮带,有助于他们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促进部队建设水平提升。

找到症结后,旅领导深刻反思:“小散远单位时时绷紧神经,不利于稳定兵心,分散了抓中心工作的精力。”同时,他们要求机关下基层后不再汇总发现了多少问题,而是汇报解决了多少问题。

看问题的角度,决定解决问题的思路。面对这个问题背后的“问题”,这个旅集中官兵智慧,摸索出了“四问两办”检查制度:进门先问吃得怎么样、住得好不好、生活上有啥期望、家里有啥难处,现场办公、当日办理。

思路一变,效果立显。去年6月,机关一个工作组到二营营部检查工作时发现,两名已婚军官没有按要求留营住宿。一问才知道,原来二营公寓房紧张,两名干部不得不到隔壁单位借住。得知情况后,工作组的带队领导不再追究违规之事,而是现场联系相关职能部门,尽快帮助二营改建出5套家属临时来队住房。此后,全营再无干部违反留营住宿制度。

一次,四营某连指导员佘世俊向旅宣传科干事康世超反映,连队文化活动室设施比较老旧,平时想组织个小晚会都没条件。结合实际情况,康干事当场拟好一份请示传回机关。几天后,建设经费就下拨到了连队。全连官兵连连叫好,开展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

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解开了捆在机关和基层身上的那条无形的绳索,“一家人”不再说“两家话”了。

回归检查的本真,上下合力解难题

“终于可以按时就寝,再也不用忙着造表格、填单子、弄数据了!”听着营院熄灯号响起,哨长张洪洗漱完安心地躺下了。

张哨长能睡成这个安稳觉,源于该旅通过的一项决定:把哨所各种登记统计的“本本”合成一册《哨所要事日志》。此举,把小散远单位从“本本”中“解放”出来。

改变,源自一次检查。今年1月,在一营某连三排,旅宣传科干事揣迎才发现哨长张洪每天晚上都在加班。

忙什么呢?补“本本”。

在这个小小的哨所,打开资料柜,战备、训练、教育等相关登记统计的资料盒竟然整整齐齐地摆列了40多个。

小散远单位该按照什么标准进行登记统计?翻遍条令条例,也没有发现哪一条对此有明文规定。以往,为了避免在检查评比中挨批、扣分,一些班排哨所只好套用建制连队的标准进行登记统计。结果,一些哨所就出现了资料盒数量比人还多的怪现象。

一个小哨所,有必要填这么多“本本”吗?如果没必要,又该怎么办?回到机关,揣干事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

经机关多个部门共同研究,结合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军队基层建设纲要》,该旅决定把班排点位现有的“四本、四簿、三表”,整合成一本《哨所要事日志》,每天需要填报的内容浓缩到了两张表格里。

新规定一实施,哨长张洪不用再加班补“本本”了,其他几十个小散远单位的官兵也能准时就寝了。

这个困扰小散远单位多年的老问题,为啥现在才解决?机关明知哨所这堆资料盒是加班补出来的“摆设”,却选择性地认为“有总比没有好”,一定程度上默许了这些“本本”的存在。

旅领导带头反思:说到底,还是“形式主义作怪”。

减负,不仅要卸下包袱,更要摒弃形式主义。旅党委一班人举一反三,进一步为基层减负,建立“容错免责”机制,剔除“小错重罚”顽疾,解决官兵“难言之痛”……一项项机制相继推出,解除了束缚小散远单位活力的条条框框,官兵拍手称赞。

一次检查中,二营某通信枢纽站因战备资料不全受到通报批评。在各级的“数落”声中,枢纽站一遍又一遍地整改。

为避免类似情况出现,该旅建立“容错免责”机制,列出免于追究责任的事项清单,鼓励官兵放开手脚往前闯。在今年一季度的抽检中,几个敢闯敢干的班排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但并没有挨“板子”,反而受到表扬——因为这些小散远单位一扫往日的暮气沉沉,变得充满活力。

在氧气含量不足的青藏高原,女军人怀孕、育儿是个普遍性难题。此前,部队强调奉献精神多。现在,这个旅推出相关措施,把备孕、怀孕的女军人调离高原,待其哺乳期满后,再根据工作需要调回原单位。去年,两名备孕的女军人从高原调到低海拔地域工作。一年过去,她们工作上没有丝毫松懈,反而更加积极肯干,成为单位的骨干。

要想让官兵活力四射、干劲十足,不光要积极解决官兵提出来的难题,也要处理好官兵们的“隐形之痛”。基于这个认识,这个旅变“雪中送炭”为“雪前送炭”。考虑到高原官兵探亲难,他们在成都、兰州、西宁等城市设立“为兵服务站”,想方设法挤出房间改成临时来队住房,为上下高原、往来大漠的战友及家属免费提供食宿,让长途跋涉的亲人在陌生的城市有了临时的家。

受到诸多暖心举措的感染,这个旅的官兵家属大力支持亲人奉献国防、建功军营。虽然许多单位驻地条件艰苦,但这个旅年年超额完成士官选晋任务。

更可喜的是,在西部这片热土,远方的“兵心”和各级机关贴得更近了。以前,小散远单位最怕机关下来检查。现在,他们都盼着机关来指导。

海拔4500多米的沱沱河连队通了自来水,某通信枢纽站的老旧营房也及时得以改造……小散远单位的几十个问题逐一得到圆满解决。

组织越“靠谱”,官兵越靠得住

为何战士见到上级领导要“躲”着走?这背后有一段故事——

那年7月的一天,副参谋长蒙吉到三营某连二班检查,正好遇到班长符金洲外出办事刚归队。没想到,大老远看到蒙副参谋长的身影,符班长就“溜着墙根”往院子里“挪”。

原来,符班长刚才出去,是和地方有关部门协商军民联合护线检修。这次,他又是无功而返,“我一个小小的班长,和人家地方同志的职务都‘不对等’,跑了三次都没办成。”于是,又心虚又憋屈的符班长选择“躲”着领导。

“我带你一起再去一次!”了解到符金洲的难处,蒙副参谋长当天就带着他找到驻地有关负责人,现场办公。

“中校给上士‘站台’,这还是头一回!”地方有关领导竖起大拇指,军民联合护线机制顺利建立。

“小散远单位离机关远,领导干部不能只站在一旁给他们‘打分’,而是要躬身帮他们解决难题。”旅党委制订了机关支持基层的若干机制,真正成为官兵的“靠山”。

四营某连工程师王建威,在高原上坚守岗位10多年。这年6月,他的孩子到了入学时间,却仍没有联系上合适的学校。旅领导得知后,主动协调当地武装部、教育局等单位,及时帮助王建威解决了孩子上学问题。

五营某连七班哨所,长年只有士官夏通和妻子邓婕两人驻守。得知军嫂邓婕一直没有工作,旅领导积极协调对接,现在她已经顺利到镇卫生院上班。没了后顾之忧,夏通干劲更足,把哨所建成了上级放心的“红旗岗”。

去年1月,三营某连三排因为业务拓展,需要租用地方电信公司部分线路,旅机关提前便把介绍信送上门。因为有了组织做后盾,排长马振一趟就顺利办好租借事宜。

领导机关主动站出来,不仅是聚人心、稳人心的“暖流”,更是添活力、增动力、强战斗力的“源泉”。旅领导带头擂响了为官兵担当撑腰的战鼓,基层官兵的活力竞相迸发。

六营上士孙良勇,提出研发“气刹车辆轮胎快速抢修组合工具”的想法。前来蹲点的旅装备维修科科长陈刚得知后,协调机关业务部门调拨来一台闲置车辆,让孙良勇放手鼓捣。最终,孙良勇研制的工具把轮胎抢修时间缩短了五分之四,这一创新成果也被基地评为一等奖。与此同时,这个旅7名官兵的11项成果在上级组织的“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竞赛中获奖。

组织靠得住,官兵干劲足。三营某连“白银班”组建时,全班战士来自3个不同连队、5个民族。营领导找到上士宋瑞刚叮嘱道:“你放开手脚干,出了问题我们担着。”

拿到“尚方宝剑”的宋瑞刚,整修机房勇于自己拍板,抓训练有自己的独特一套,搞起管理来也有板有眼。在他的带领下,“白银班”一跃成为全旅知名的“民族班、团结班、战斗班”,连续两年荣立集体三等功。

走进这个旅,记者欣喜地看到,基层活力洋溢,官兵劲头十足。时时处处“争上游”的观念取代了昔日曾占主流的“保平安”思维。近两年,这个旅有10名官兵受到全国全军表彰。

基层添活力,部队强火力。让记者更兴奋的是,一批批基层官兵茁壮成长的同时,散落在高原大漠的“敦煌班”“马鬃山排”“纳赤台排”等站点正踏着稳健的脚步快速发展,一个个“火力全开”的小散远单位成为“信息高速路”上一颗颗“戈壁明珠”。

“活力”源自压力和推力

■李 洁

一般来说,小散远单位人员较少,散落各地,地处偏远。作为基层单位中的“特殊户”,它的运行有一定的独特规律。但是,它本质上仍是基层单位。因此,抓建其他基层单位的一些好方法对小散远单位同样适用。

这其中,如何让小散远单位“活起来”至关重要。对小散远单位而言,活力同样连着战斗力。

小散远单位位置虽偏,眼中的目标不偏;单位虽小,肩上的使命任务不小。由于视野上的局限性和业务上“各管一摊”的特殊性,小散远单位的官兵很容易在日常工作中陷入按部就班的怪圈。要增强这些“细胞”的活力,首要的是让官兵开阔视野、明晰目标、认清差距,通过感受压力催生动力。

多给予小散远单位必要的关注,是增强其活力的重要举措。这种关注,不是简单地提要求,而是要尽量找准小散远单位发展的瓶颈,帮助其解决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部队讲评大项任务经验与收获时,要适当肯定小散远单位的付出和成绩,使官兵在感受关注中提高工作质效,在及时获得援手中破解难题,在被肯定和欣赏中增强信心、决心。

单位的活力来源于个人能量的充分释放。一是要切实为基层减负,把影响小散远单位活力迸发的陈规陋习都丢掉,想方设法解除官兵衣食住行、家属子女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让大家心无旁骛地投身工作。二是要充分尊重基层的主体地位和官兵的首创精神,大力支持、及时肯定他们的自主建设成果,引导官兵人人为集体贡献智慧和力量,更好地激活小散远单位这一池春水。

小散远单位,怎样才能“活起来”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徐弘源

某基地信息通信旅部队管理科科长曾钰镓怎么也没想到,一次普通的安全保密检查,竟让他陷入了两难境地——

一旦提前下检查通知,基层各点位难免要突击“迎检”。如此一来,下去检查不仅看不到基层“真面目”,还会折腾官兵。可机关如果每次都突击检查,不提前通知,有的基层官兵又会对机关产生“信任危机”。

“其实,大家都知道小散远单位很不容易。不过,全旅部队分布地域太广,我们管理科要组织一次大检查也很难。”说起这个问题,曾科长一脸无奈,“去基层检查,不指出问题,部队建设水平上不去;指出的问题太多太尖锐,又可能挫伤基层的积极性,伤了官兵的心。”

这个问题,基层官兵又怎么看?

“机关来检查指导,我们当然欢迎!他们站得高、看得远,能够发现我们意识不到的问题。不过,谁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上级,何况他们一年到头才来我们小点位几次,大家突击‘拾掇’一下也是人之常情。”许多小散远单位官兵如是说。

最终,曾科长采取折中的方法——用“下通知”和“搞突袭”相结合的“蛙跳式”完成了这次检查任务,为全旅下一阶段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保密工作提供了有效依据。

窥一斑而知全豹。推及全旅其他各项工作,末端落实情况该如何做到真知实知?该旅领导认为,有必要检查一下“检查”本身。

他们发现,所属部队高度分散,容易造成机关指导帮建基层鞭长莫及,营连领导有时对众多点位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至于小散远单位成为问题隐患的“大户”。

以往,为了保持住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部队通常采取“将个体问题放大之后整体进行整改”的方式,有时难免“一人生病全家吃药”。

如果要求不够严格,从严治军就难以一抓到底;如果盯得太死,又可能束缚住基层官兵的手脚。小散远单位想要生机勃勃,最重要的是“活起来”。

然而,班排点位想要“活起来”并不容易。走近这个旅的部分点位,笔者发现了小散远单位活力缺失的“痛点”——

一是人少玩不起来。在不少哨所,官兵周末休息时凑够几个人玩扑克得碰运气,因为打不上两局就有人该去值班了,一会儿又该有人去做饭了……全旅大多数小散远单位,或多或少都是这种情形。

二是官兵激情不足。小散远单位大都工作任务相对单一,一年到头也未必有机会参加大项任务。由于缺少重大任务牵引带动,官兵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重复着昨天的故事”,部队建设常常在按部就班中一步一步沦为“一潭死水”。

三是缺少相互信任。因为小散远单位不在身边,机关对他们不放心,营连也整天为他们揪着心。于是,为了加强帮带班排点位,各级通过“屏对屏”进行“点对点”抽查是常态,时不时就要对着摄像头看看官兵在干啥。长期如影随形的监督,导致上级对小散远单位的信任感下降,小散远单位官兵的获得感缺失。

只有活力四射,才能火力十足。破解小散远单位的“活力之问”,既是一个现实课题,又是一项紧迫任务。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