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隶不碍再接力 退役交接有后续
助学队伍越走越长
■张尚志 李 博

现地走访
“吴叔叔您好,我是鹰嘴村小学4年级学生周晨程,谢谢您送我的书包和文具,我会继续认真学习,努力读书,做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11月上旬,吴强收到了这样一封信,看着信上稚嫩的字迹,他露出了笑容。
今年,是战略支援部队某部对叙永县鹰嘴村小学精准资助的第11年,在官兵的坚持和带动下,部队和地方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到助学活动中来。
曾经是该部一名军官的吴强,就是其中一例。一个人走出去,把更多人带了回来。他2017年转业后继续坚持助学, 他的同事和朋友纷纷主动加入这个集体,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如今已有11名学生获益。
“少聚一次餐,圆梦大凉山。”吴强和朋友们自发组织了这样一个微信群,现在影响越来越大。
“起初,听说600元钱就能解决一个小学生一年的学杂费用,大家都不敢相信。”吴强的朋友谢松艳说,大家不仅长期资助7名学生,还带动身边朋友,加入这个群,为大凉山的孩子们做一点事情。
该部工程师李婧实地走访鹰嘴村后,把山里孩子的求学之难讲给家人听,在地方工作的丈夫、公公和婆婆当即决定加入助学行列,如今已经坚持了6年。
在地方主营绿色农产品的李春义,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部队官兵助学的事。他很快找到助学牵头人余成波,表达了几位同事申请加入助学行列的心愿。
经官兵介绍,一位名叫陈涛的学生中学毕业后,来到李春义所在企业打工。当李春义了解到她还想继续读书的愿望后,资助她如愿进入一家航空职业学院读书深造,毕业后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再后来,伴随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加入助学行动,“众筹助学”“文化助学”“心理助学”等一系列精准助学方案应运而生:降低资助门槛,让人人都能参与进来;增加帮扶内容,助学不仅仅是捐赠物资,还要让受助学生感受到爱与关注;及时定向反馈,让捐助者知道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透明捐资流程,让资助者的每一笔钱,都看得见去向。
11年了,这支助学队伍正越走越长。
初心恒心同磨砺 知重负重干劲足
付出也是一种幸福
■王龙伟 孙 刚

现场捐赠
余成波、马莉、李婧……这是一群现役官兵。
吴强、辛奇、王春雪……这是一群退役或转隶的官兵。
余沛玲、张力中、吴佳欣……这是一群官兵的子女。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助学人。
前几天,北京,天气转凉。
“妈妈,冬天山里会冷,我想把我的衣服邮寄给山里的小朋友们。”马莉说,7岁儿子张力中的一番话让她十分感动。“让他去大山里看一看,对他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爱的接力。”
每次来鹰嘴村,马莉的专用笔记本上都记录着学生姓名、电话、地址等,密密麻麻的本子就像夜晚的星空。
“这些当兵的人,都是有着无私奉献精神的人。”每次实地家访,总是担任向导的叙永县人武部干事刘恝评价说。
他的话没错。
几十年前。罗布泊无人区。一群人啃馒头、嚼咸菜、喝凉水,几天磨破一双鞋在那里搞测绘。
测天量地,经纬神州。他们就是这群当兵人的前辈和同行。
“以前,在无人区工作是一种大爱,如今,让山里的孩子有学上、有希望,也是一种大爱。”与部队领导聊起助学行动,他们常常这样评价自己的战友。
“这些当兵的人,都是有着突出业绩的人。”工程师李婧的公公许涛投入助学行动,与官兵近距离接触后由衷感慨。
他的话也没错。
余成波是一名优秀士官,曾荣立三等功并获评优秀党员。
马莉,2009年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科研成果颇丰,荣誉证书一摞又一摞。
业务、公益为何两不误?因为他们是人民子弟兵!
测绘、助学何以两相宜?因为他们从未忘记初心!
2014年春天,官兵代表第4次走进鹰嘴村,带去了3万多元助学款和各种学习用品,还走访慰问了山区14户贫困学生家庭,与地方有关部门交流座谈,制订完善了今后的助学计划。
今年,他们又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机关和更多基层骨干赴四川叙永贫困山区,开展“十年助学路、万里觅初心”活动,把爱心助学的接力棒更好地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