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拉大车”究竟靠什么?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王卫东 奉雷 宋海军责任编辑:李晶2019-12-10 15:30

“小马拉大车”究竟靠什么?

■解放军报记者 王卫东 特约记者 奉 雷 宋海军

近日,火箭军某旅赴北疆参加联合实兵演习,数发导弹发射,精准命中预定目标。任方正摄

瘦“身”塑“型”,强健“体魄”是根本

南国的深秋有时很无常:白天艳阳高照,晚上气温却“断崖式”降到接近“冰点”。

凌晨,许大鹏接到综合保障演练命令,带领官兵驾驶装备抢修车火速赶往野外训练场。寒风吹得人直咬牙根。

一进场,大伙儿傻眼了:导调组给的保障任务,超出原计划一倍多!

“运输和起吊由抢修组兼顾,物资装载和警戒防卫由计量组兼顾……”许大鹏果断重新编组,各组随即奔向战位。

自上任火箭军某基地综合保障团维修计量站主任后,许大鹏经常要做这种“1+1>2”的算术题,“本来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现在任务量远超预期,人手只能掰开用。”

“我们站是典型的人少事多。”维修计量站教导员徐鑫介绍,每次上级机关来调研,他都忍不住“吐槽”:“缺兵少马任务急,应急保障真着急。”

此话并非虚言。前年,原基地直属的正团级基地修配厂,被调整为综合保障团下属一个正营级维修计量站。一夜间,47名专业骨干集体转隶,10余名领导干部“依令”分流。

级别降了,编制缩了,人员少了。但摆在他们面前的,是部队武器更新换代、扩容增架步子越来越快,保障任务非但不减,反而逐年递增。

编制如铁,令位归一。保障力从何而来?

基地和综合保障团两级调研达成一致共识:瘦“身”塑“型”,强健“体魄”是根本。他们通过优化组合、挖潜增效,打造独当多面的“保障尖兵”。

类似的矛盾现状,出现在该基地各导弹旅新成立的综合保障营。

汽车、修理、勤务等单位合并为一个综合保障实体后,保障任务也随着实战化练兵备战的加速推进而变得越来越重。

去年10月,某导弹旅跨越千里赴南国深山开展野外驻训演练。“一路上,旅综合保障营20多名官兵几乎没合眼,物资运输和装备维修全时全员值班,一路忙着餐饮保障、文化服务、资料保管,人人像陀螺一般转个不停。”全程跟随拍摄的演练政治工作组干事徐风芳说。

“保障部队改革,就是要让‘体格’去掉多余的‘油脂’,变得更健硕有力,获得更高的保障效能。”综合保障团团长起奎说,“我们既要增强单兵能力素质,培养多面手,又要加强要素间的协调配合,激发内生动力。”

刚由导弹旅旅长转任为基地保障部部长的吕康文说:“过去实战化保障分属不同部门,多以伴随保障、临时配属、力量抽组等模式参与演练演训,存在不同程度的‘各吹各号’‘临时公差’现象,现在合并一处攥指成拳,彼此再也不是‘熟悉的陌生人’。”

如今,两级综合保障部队自我挖潜、通力合作已成常态。前不久,在某丛林地域的一场综合保障要素合成演练中,该基地一支导弹发射分队某特装车突然停滞不前。汽车、维修、油料分队接令出击——部署警戒、更换油箱、补充油料,保障了发射演练顺利进行。

走下演练场,既是驾驶员又是修理工的四级军士长杨杰说:“以前修理任务由修配厂负责,油料保障是机关后勤的事,现在一声令下一体响应,保障效能真提高了不少!”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