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精耕“责任田”,又细种“自留地”
勤务连刚组建那会儿,连长赵金鼎发现:官兵来自原机关直属队,都觉得保障机关才是“责任田”,连队建设与其无关;无形中,连队自身建设这块“自留地”被忽视了。
于是,连队人员难集中、时间难统一、教育难组织、训练难落实等问题,解决起来变得更难了。
某导弹旅综合保障营教导员陈亚东回忆,“当初组织‘合编合心合力’专题教育,勤务保障、点位值守、在外出差等人员占了近半,根本无法组织上大课。”
万般无奈,陈亚东设了一个“主课堂”,就近的“送课上门”,远点位就传课件让其自行组织。即便这样,一次教育,前后也用了近一个星期。
赵金鼎组织的一次打靶,因有人出车跑长途,有人配属搞保障,同样持续了一星期才完成。
改革前搞保障的直属队大多是半训单位,体能训练达到“参训率”、训练成绩满足“合格率”即可。新成立的综合保障部队是全训单位,训练教育实行“一票否决”制。回过神来,大家普遍感到“压力山大”。
综合保障团一级军士长高维涛,是一名修理技师,属专业“小众”的伴随保障人员。他常年跟队巡检巡修,很难跟着连队一起搞训练。为了过教育关、训练关,高维涛只能想方设法挤时间补训补课。
对此,基地各综合保障部队也摸索出不少办法——“散”的集中训、“远”的自主训、区分时段训……
既精耕“责任田”,又细种“自留地”……经过近2年运行,各综合保障部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去年底的年度军事训练考核,某旅综合保障营汽车连连长马跃鑫,把“投弹、防护和战术”等训练整合到一个训练场,把训练考核时间拉长,全连按照各自工作安排,自行前往训练场参训参考。
多个课目轮番训考,马跃鑫既当“总教练”又当“主考官”,最终官兵全部通过考核验收。
某导弹旅综合保障营营长张阳告诉记者,此前旅队组织红蓝对抗演练,营队有10多名战士配属执行任务,他们委托配属单位组织训练考核,将训练成绩和表现鉴定表一并移交给营里,将其作为“年度考评依据”记录在案。
调研发现,破解“零散人员”教育训练难题,许多单位各有各的“妙招”。
某导弹旅综合保障营修理连指导员宋玮细数他的“教育宝典”:培养小教员、借用“网络+”、分组教学法……
从机关到连队任指导员1年有余,宋玮坦言,“保障服务与自身建设并不是‘两张皮’,只有想方设法把连队自身建设搞上去,才能使保障服务让各级满意。”
这两天,某导弹旅综合保障营勤务连指导员王云泽忙得不亦乐乎。
他联系驻地一家大型书店,精心选择图书送到连队各个点位,把经常性教育内容制作成图文、“H5”等格式,借用“阅读APP”向官兵推送。
“综合保障部队人员动态分散,上大课确实很难,必须想些招数,确保全员参加教育。”综合保障团政委胡海斌介绍,团里有不少官兵常年分散在铁路押运车厢、工程建设工地、演练第一线,训练教育只能通过“自学自训”等办法。去年底,在外人员就采用视频答题等方式,完成了年度理论考核。
连队自身建设蒸蒸日上,也换来了综合保障效益节节攀升。
经过一番淬火锤炼,目前该基地综合保障基本达到随时响应、全程能保、精准高效标准。
前不久,该基地组织综合保障演练,综合保障团抽组修理、运输、炊事等要素机动千里参演,预定课目顺利完成,综合保障水平得到验证。

演习场外,老班长帮助年轻战友梳理技术难点。任方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