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对于国旗,王继才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2007年夏日的一天,海上刮起了强台风,下起了大暴雨。傍晚时分,王继才例行去巡逻、降旗。
那时候,王仕花股骨头坏死的左腿经常疼痛,王继才心疼她,独自去巡逻。
望着屋外呼啸而过的强台风和大暴雨,王仕花叮嘱王继才:“要注意安全,砚台石附近的后山就尽量不要去,那里是风口,风大浪大!”
“我知道。”王继才应道。
说完,王继才折身出了第一排营房,沿着右侧支路的斜坡路往山上走。他一手拉着雨衣帽檐,一手搭着水泥扶台,弓着身一步步往前挪。
到了第五排营房门口,王继才径直走向房子旁边的小路,站在路口附近观察右侧的海面。
在步行巡查确认周边及设备情况均正常后,王继才来到灯塔第一层的瞭望观察哨点,那台望远镜正架在窗前。王继才熟练地通过望远镜观察着周边海情,步行近距离观察和利用望远镜远距离观察是一次完整的巡逻检查程序,以确保近海、远海情况均能掌握。
受强台风和大暴雨影响,王继才比平时慢了许多。在完成瞭望及当日巡查日志登记后,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他抬手看了看表,距离降旗还有一点时间。
他掏出烟点了起来,眯起眼睛向外看。虽然下着雨没有太阳,但是长年累月的积累,他已经掌握了每天的日出与日落时间。一直等到19时25分,他走出瞭望哨。
哦,真是一幅壮丽的风景!在风雨中,国旗猎猎飘扬,在雨水的浸润下红得愈加鲜艳。那随风抖动的声响,仿佛在与天地争锋,亦像是在向人们讲述这些年来王继才在开山岛上战天斗地、战胜自我的奋斗历史。
迎着劈头盖脸倾泻而下的暴雨,王继才开始降旗。国旗缓缓降下来。雨水早就模糊了他的双眼,更是顺着脖颈流进了衣服里。国旗降下后,王继才把国旗护在怀里,便大步走向延伸向前岛的阶梯路。
连接操场与阶梯路的是一扇六边形的水泥拱门。王继才穿过拱门,正迈步下台阶时,一阵疾风从身后猛吹过来,他一个踉跄,整个人往前栽了下去。他的腹部重重地磕在了楼梯右侧的圃台边角上,身体一直滚下了20多级台阶,直到第五层营房门前的小平台上才停下来。
“老王,老王!”就在王继才挣扎着起身时,王仕花出来寻他了。
“在这里。”王继才有气无力地回应。
他用手隔着雨衣试探性地摸了摸撞在圃台边角的部位,钻心地疼。凭着多次摔倒骨折的经历,他感觉不妙。
王仕花见王继才迟迟没有站起身来,赶紧扶着圃台往上爬,靠近了才发现丈夫脸色苍白。
那天,冒着强台风和大暴雨,王仕花硬是将丈夫架回宿舍。王继才的手中,始终紧紧地抓着国旗,不让这面火红的旗帜掉在地上。
那次强台风持续了三天左右。等风停了、浪小了,渔船能够出海的时候已经是几天之后。执拗的王继才却不愿意下岛看病。他对王仕花说,摔的地方已经不疼,再过几天就该好了。王仕花知道丈夫是怕花钱,便一直宽慰他。
王仕花说:“撞到的部位一直疼痛不减,要是肋骨扎伤内脏可不得了,必须下岛检查,心里才放心!”王继才只得同意搭乘返港渔船下岛。
国旗代表国家!国旗的故事还在不断延伸。
2012年1月1日,海面上,尽是翻腾的白色浪花,远远地铺向天际。
这一天,是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登岛升旗的日子。
在开山岛上每一天过着平凡的日子,坚持下来就是不平凡。王继才夫妇守岛的故事,经媒体不断报道,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也是慕名专程从北京赶来,登上开山岛,准备在这举行一次升国旗仪式。
仪式的第一项,王继才与天安门国旗班官兵共同升旗。
“立正!敬礼!”随着武警天安门警卫支队副参谋长刘建光一声口令,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三班长常超一扬手,将手中的五星红旗迎风展开。伴着嘹亮的国歌声,五星红旗在开山岛上冉冉升起。
王继才仰望着国旗,眼睛里满是泪水。这面曾经在天安门广场飘扬的五星红旗,传递的就是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火热情怀和忠贞信仰。这信仰随着国旗的传递,就如同阳光一般照进了王继才心中。那一刻,他一定想到了在开山岛上升旗的一幕幕,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
在升旗仪式结束后,天安门国旗班首任班长董立敢致辞说:“同一面国旗,在祖国心脏和边防小岛都升起过。这说明,岛连着北京,心系着祖国!你们是我们的榜样!我代表国旗班全体官兵向你们致敬!向你们敬礼!”
王继才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我等待这个升旗仪式已经3个月了,能够为国旗增光添彩是我们夫妻俩最大的愿望。今后,我们还要继续站好岗放好哨,让祖国人民放心。”
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给开山岛民兵哨所赠送了一个崭新的升旗台。
“现在有专用升旗台了,这个旗杆要不卸下来扔掉吧?”在送走嘉宾们后,王仕花兴奋地指着门前的竹制升旗杆对王继才说。
“这可不能扔,这竹竿陪着咱们有些年头了。看着它,我心里觉着踏实。”王继才连忙说。
于是,岛前平台栏杆外侧的竹制升旗杆也保留了下来,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