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楷模”王继才:守岛就是守国,守国重于泰山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刘笑伟 王志国责任编辑:李晶2020-01-07 08:53

每天升旗,升起的是王继才夫妇浓烈的爱国之情。坚持下去,守好开山岛,就是王继才夫妇的初心。

在岛上值守,哨兵的职责有许多条,比如对海对空情况侦察报告、防内潜外逃、防走私偷渡、配合公安机关维护海上治安、配合部队打击武装袭扰之敌、配合部队作战及战时勤务等。这就是哨所民兵的国事。

最初的守岛岁月,王继才把这些事当作一种职责。但随着时间的延续,特别是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这些事就成了他的事业。

每天早饭后,王继才和王仕花环岛巡逻一圈,在各个点位观察测量后,走进哨所观察室,用望远镜观察海面。晚上7时,他们再巡岛一遍,填写当天的海防日志,向上级指挥所报告情况。

每当听到海防形势有变化时,王继才就自觉加强巡逻,有时深夜还去巡岛一圈。他对妻子说:“这阵子,不多走一遍巡逻路,心里就不踏实,睡不安稳!”

这些工作是枯燥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正是在这种简单的重复中,人们看到了一位党员的使命与担当,看到了一位普通民兵创造的精神奇迹。如今,开山岛的展室里,还陈列着夫妻二人的40多本《海防观察登记本》和《民兵哨所(船)值班簿》。

军事博物馆里还有一件文物,是王继才夫妇使用过的一根背包绳。这根背包绳,记录着海岛哨兵平凡生活背后的艰辛和为国守岛的付出。

背包绳是用来巡逻时系在腰间的。

上岛初期,王继才和王仕花在巡逻时候是不系安全绳的。直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之后,王仕花才提议巡逻的时候系上绳子。

那是2003年10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黄海海面。当时,开山岛周边的浪花足足有七八米高,后山炮台又是劲风口,撞击的水花越过炮台右侧的平房顶,直接奔向半山腰的圆形瞭望塔。遇上这种程度的风暴,王继才一般是不会往后山炮台去的。但那一次,他想到了后山炮台的水文测量仪。看着掀起的浪花,他心中始终有些放心不下,多次通过坑道,试图前往后山炮台,都被巨大的浪花“堵”在了洞门口。

在港区开发前,连云港港口委托上海海事测量队,先后多次登上开山岛测量水文数据。后来,测量队在开山岛安装上了永久性水文自动测量设备,并请王继才帮忙对机器进行日常管护。

那一天,王继才在与测量队电话沟通后,决定在停潮期的低潮时,将测量设备收上来,待台风天气结束了再放下去。到了设备安放处,王继才发现情况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测量设备存放在五节圆柱状的铁桶中,铁桶固定在炮台外侧的墙上,虽然铁桶的上端仍然完好,但靠近海水的部分已经发生严重倾斜,连接处几乎要脱落。测量设备的连接线大部分已经磨断,在上下涌动的浪潮中若隐若现地摇曳着,随时有脱落掉入水中的可能。看到这里,王继才赶紧寻来钓鱼用的竹舀,沿着炮台一侧的斜坡下去,尽量靠近水面,将仪器捞上来。

他一手抓着竹舀,一手攀着岩石往下走。可能是风太大了,也可能是岩石太滑了,王继才不慎掉入海中。王仕花吓坏了,赶紧探出身子,在海面上找寻丈夫,只见涌动的波涛中,王继才手里拿着竹舀上下起伏着。王仕花慌了神,蹲在炮台边大哭起来。

王继才被呛了几口水,四周涌动的海浪将他冲到了炮台北侧的峭崖处。他瞅准机会,一把扒住了一块岩石。王仕花赶忙跑过去帮忙,往上拉王继才。

从那次事情后,夫妻俩在攀爬峭壁之前,要在腰间系上一根绳子,确保在发生意外情况时,相互之间有个照料。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