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遇见时代,我是‘战场’上的‘幸运儿’”
林烨的办公桌上,整齐地摆放着办公用品和文件。
这是多年前在部队养成的习惯。那时,林烨在连里做文书,总是把办公室收拾得干干净净,“这是部队的传统”。直到现在,林烨早已不再需要自己动手收拾,可他仍然会在每天早上上班前,自己再把办公室整理一遍。
在他左手边的一叠文件上,放着一本纪念相册。那是林烨最近一次和战友们聚会拍摄的照片,“尽管有些拍得不太好,但看见战友们都在,心就安”。
对于像林烨这样在上世纪80年代入伍的人来说,来自西南边境的消息总是最让人揪心的。那时,中国已经有不少人开始搭上改革开放的快车,而对于中国的军人来说,他们的眼里始终只有国家的安稳、战友的安危。
那一年,林烨所在部队收到了上级命令:随时准备开拔至前线。从收到命令的那一刻,“整个部队的氛围变了”,大家的谈笑似乎少了,每个人都好像憋着一股劲儿。日常操课训练之外,林烨和战友也都会主动再给自己加码。负责连里枪支保管的林烨,还会在值夜班时偷偷用枪练习夜间刺杀。
一位排长从前线负伤归来,林烨和战友们总会向这位话不多的排长投去敬佩的目光。有时,大家也会凑到这位排长的身边询问前线战事。
林烨从小就知道,有战争,就会有牺牲。他和战友们小心翼翼,害怕触动排长内心的伤痛;他们又心情激动,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恨不得下一秒就冲上前线,与那些住在猫耳洞里的战友并肩作战!

“有没有想过自己牺牲了会怎么样?”记者试探着问。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死亡,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和战友们聊过。大家说得最多的是,如果谁牺牲了,其他战友会帮他回家尽孝。”
林烨的回答没有丝毫犹豫。但我们都应该知道,说出这样的答案必定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对林烨和他的战友们来说,这是对死亡的回答,更是对国家的承诺。而这样的承诺,从人民军队诞生那天起,就没有变过。
没上成真正的战场,让林烨多多少少有些遗憾。但回到地方工作后,林烨的另一个“战场”才刚刚开战。
2005年,不惑之年的林烨决定走出舒适圈,下海创业。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创业基础,可真的做起来远没有想得那么轻松。就在事业刚有起色时,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林烨在一夜间失掉了几乎所有的资产。
站在天台上,林烨迷茫了。
“这就是商场上的拼杀,有时候和战场一样残酷。”林烨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创业成功,也不是每个人创业失败后还能东山再起,所以,我觉得自己是‘战场’上的‘幸运儿’。”
林烨把自己从巨大挫折中再次爬起来归结于“幸运”,但他其实心中明白,幸运来自于部队给予他的坚持与韧性,来自于自己多年的沉淀和信心。正如网上流行的那句话:所谓幸运,不过是厚积薄发。
走出迷茫的林烨把目光投向了深圳——一座有着无限潜力的城市,一座有着许许多多退伍老兵的城市。也是在这里,林烨对“商场”与“战场”的含义又多了一重认识:“商场失败,我可以从头再来。‘对战’的双方可以是敌人,更可以是伙伴。合作,才能在商场上取得共赢的局面。如果一个企业要以牺牲另一个企业作为发展前提,那么这个企业也必定不会长久。”
“是一种协同作战吗?”记者问。
“不全是。但学会与人合作一定是企业发展的要义之一。”林烨说,“这也是我在部队学会的。”说完,林烨爽朗地笑了起来。
有人说,商场如战场。但林烨知道,商场永远有重来的可能,但真正的战场残酷得多。
2016年儿童节当天,林烨在新闻里听到一则令他悲痛的消息:中国维和部队战士申亮亮在非洲马里牺牲,年仅29岁。
这位年轻战友的牺牲,击中了林烨这名老兵的心。正在外地出差的他马上打电话给公司高管,让他们即刻启程到河南温县,代表自己到申亮亮烈士的墓前吊唁,并探望申亮亮的双亲,向烈士的家属送去了20万元慰问金。此后,每年集团举行“军民融合联谊活动”的时候,林烨都会邀请申亮亮烈士的父母到活动现场,重温英雄的故事,激励集团干部员工报效国家的豪情。
有时,林烨会翻出手机里存着的申亮亮的照片。看着他年轻的面庞,林烨总会想起当年负伤的那位排长,也会想起当年血气方刚的自己。越到这时,林烨就越觉得自己幸运——曾经自己以身许国,现在还有千万军人用青春和生命守护着自己,这是中国军人的血脉传承,更是中国军人不变的初心。
今年5月份,林烨得知75612部队有四名官兵在训练中不幸牺牲,他的心情很沉重,他说:“烈士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铮铮誓言,用生命彰显了一名共和国军人的英雄本色,他们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说到做到,林烨主动找到了部队负责人,并为烈士家属捐赠20万元,解决了烈士家属眼前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