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甘岭特功八连”:站在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前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程雪 蒋龙 夏澎 王帅责任编辑:李晶2020-09-01 08:42

赴西北高原驻训前夕,“上甘岭特功八连”官兵面向战旗宣誓。陈立春摄

一面战旗,一句连魂

鲜红的底色,明亮的橙黄。战旗上,“上甘岭特功八连”7个大字遒劲有力。

四级军士长袁王帅用手将战旗铺平整,对折成长方形,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每次看见这几个字,再累也觉得浑身充满力量。”他说。

在八连,每名官兵都有一面这样的战旗。

这面电脑屏幕大小的战旗,在他们首次执行任务时发到手中,随后陪伴他们整个军旅生涯。

袁王帅的战旗一直跟着他——

从鄂北山区到大漠腹地,从沿海边陲到内陆平原,一次次凌空而跃,一次次武装奔袭……战旗,见证了他的成长,见证了他作为一名空降尖兵的能力跨越。

这一次,战旗跟着袁王帅来到了海拔近3000米的西北高原。

沙尘暴袭来,黄沙漫天。官兵们鼻子里、眉毛里灌满沙子。

此刻,班战术考核即将开始。袁王帅像往常一样,提前将战旗放进背囊。

面对考核,本该应对自如的他,这一次有点犯难。

6年前的一次腰椎手术,让袁王帅的身体不再适合负重奔跑。但“高原武装奔袭”,是这次考核的课目之一。

必须跑!束腰一戴,装具一背,他朝着目标奔去。

其他队员向前跑去,很快超过了袁王帅。

高原上氧气稀薄,他的呼吸越来越急促,心在胸膛里蹦跳如击鼓。他知道,自己的体能已近极限。

此刻,已经跑到终点的战友们,冲着他齐声嘶吼:“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

这,是八连的连魂。

这句话直摄心魄。袁王帅咬牙坚持奔向终点。“就算倒,也要倒在终点。”他说。

68年来,在战火中培塑出的“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铁血战魂,已经融入一茬又一茬官兵的血液里。

八连官兵一路冲锋。今天,曾经的“尖刀”依然是“尖刀”——

20世纪60年代初,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在战功卓越的3个野战军中反复遴选,最终选中从朝鲜战场胜利归来的陆军第15军,改建为空降兵第15军。随后,八连正式编入空降兵序列。从此,年轻的中国空降兵开始起步。

今年,是空降兵成立70周年。现在,空降兵已实现从骡马化、半机械化到机械化、信息化转变的历史性跨越。在一次次转型关口,八连率先垂范,完成多项试训任务。

12年前,他们又立新功。汶川地震,为解救小木岭上被困洞中的百姓,袁王帅和另外5名突击队员,在近乎垂直的水泥壁上架设“生命天梯”。经过三天两夜不知疲倦地向上攀爬,他们最终成功营救灾民。

前有上甘岭,后有小木岭

今天,在废墟上重建并重新命名的校园里书声琅琅。当年,灾区人民为感恩八连官兵帮助他们重建学校,将四川省德阳市马祖镇5所中小学以“上甘岭”命名。

这次武装越野,袁王帅拼尽了全力。

他无法想象,八连战斗英雄柴云振,当年是如何只用20分钟时间,就带领全班攻占敌人3个山头,还击毙敌营长的。

69年前,朝鲜战场朴达峰阻击战中,柴云振和战友血战到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

当时战斗的激烈场景,被复制到现在连队的荣誉室中。

“八连班长柴云振带领全班仅剩的3名战士,攻占另一高地……”望着眼前展板上的文字,轮椅上的老人颤巍巍地将手指伸向展板,努力张嘴吐字:“敌兵个大力足,一口咬断了我的右手食指,我顺手抓起一块石头,猛地向敌兵头部砸去,将敌砸晕。我全身24处受伤,筋疲力尽,昏了过去……”

这位讲解自己历史的老人,正是当时阻击战的亲历者——英雄柴云振。

9年前,柴云振老英雄再次回到老连队。每一次来到荣誉室,他都要给官兵讲述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袁王帅永远忘不了,老英雄讲到他与敌搏斗时,那发红的眼眶。那天,站在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前,老英雄沉默着看了又看,迟迟不愿离去。

这一幕,定格在八连官兵的心中。

从战火中走出来的特功八连,用鲜血和牺牲铸就了胜利。

战旗的“红”,是烈士鲜血的“红”,也是每个八连官兵热血的“红”。

“信念给人战胜一切的勇气与力量。”这次班战术考核,袁王帅和队友们综合成绩全旅第一。驻训结束,他第一时间来到荣誉室,站在战旗前……

参加完国庆70周年阅兵,士兵黄士祥和唐旺从北京回到连队。他们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去荣誉室报喜,“我们想让先辈们知道,今天的八连官兵,没有给战旗抹黑”。

“八连的兵,从不缺少血性,因为八连就是一个血性修炼厂。”那天,在连队走完一圈下来,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英雄张计发感慨不已。

“还是当年那股‘气’!”老英雄赞叹道。

他们的名字,我们的阵地

荣誉室里,八连新兵杨昊罡放下手中的扫把,望着眼前的展板出神。

今年4月的一天,杨昊罡下连以来第一次打扫荣誉室。从小崇拜军人的他,大专毕业参军入伍,竟意外地来到当年父亲服役的连队。

“爸,我分到‘上甘岭特功八连’了。”电话里,杨昊罡对父亲说。

“太好了!一定要好好干。”父亲杨福勇难掩激动。

28年前,杨福勇新兵下连来到八连,在这里度过了他最怀念的5年军旅时光。

28年后,儿子杨昊罡新兵下连,即将在这里开始他的军旅生涯。

这是激动人心的一刻。父子两代人同在一个连队,还有什么能比这一幕更能传达梦想接力?还有什么能比这一刻更能代表一个连队的基因传承?

此刻,站在荣誉室里,杨昊罡拼命回想着自己12岁那年跟父亲来到这里的情景。

2009年,杨福勇退伍12年后第一次回八连。

鼓足勇气,推开宿舍的门,眼前的一切熟悉又陌生。一切都没变,屋里的布局没变,杨福勇还能找到自己当年的床铺;一切好像又变了,床是新的,桌上的电脑透露着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气息……

在屋里看了又看,杨福勇坐在床边,40多岁的山东汉子热泪盈眶:“真的特别留恋八连。”

12岁的杨昊罡跟着爸爸一起来到荣誉室,一眼就看到展板上爸爸的名字——“杨福勇”。他激动得又蹦又跳,“是爸爸”。

那时的杨昊罡并不理解展板上每个功臣名字背后的意义,只懵懂记得爸爸对自己说:“没有先辈的流血牺牲和坚守,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此刻,杨昊罡再次站到这块展板前——

“联合-96”大规模三军联合演习。八连官兵按协同计划,在预定空降区域内实施空降。

展板旁边荣誉墙上,二等功受奖名单里,杨福勇的名字赫然在目。

时光回到1996年,福建某地,演习突遇大风。士兵杨福勇遇到了最不适合跳伞的天气。

必须跳!这是任务。杨福勇纵身一跃,“屁股直接‘蹲’在地上”。强忍伤痛,他高举连旗向集结点跑去,将战旗插上阵地,出色完成任务。

退伍后,在地方劳务部门任职的杨福勇,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专门帮助农民工追缴拖欠工资。在他办公室里,一面面写有“一身正气,执法为民”“为民办实事,赢得百姓心”的锦旗挂满了墙壁。

杨福勇生于上世纪70年代,从小最爱看战争片。他喜欢电影《上甘岭》中最后一个画面:“中国军人誓死不退,战旗在阵地上高高飘扬。”

电影中那面战旗,八连指导员祝华峰小时候也看过。儿时,爷爷带他一起看《上甘岭》,他对电影中那面插到上甘岭主峰的战旗,同样印象深刻。

祝华峰想象过,自己未来会成为军人,但从没想过,会来到电影中的英雄连队当指导员。“我们眼前这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不知有多少人为了守护它而倒下。”来到八连后,他对“阵地”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

今年五四青年节,连队组织“我给英雄写封信”活动。穿越历史的长河,官兵们通过一封封信,与英烈隔空对话。

走出荣誉室,杨昊罡心中有了一个小目标:“未来的某一天,我一定要超过父亲。”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