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连官兵进行实战化训练。方 超摄
不同的青春,相同的样子
一个踉跄,新兵杨翰国跌坐在菠菜地里,浑身上下都是泥。
这是杨翰国第一次跳伞。虽然来了个“软着陆”,但这仍是一次成功的“首跳”。他解开伞具,拍拍身上的泥,黝黑的脸上露出微笑,“那一刻,特别有成就感”。
2分钟前,他还在轰鸣的运输机上。
那一刻,空气仿佛静止。杨翰国双腿不由自主地微颤,脑袋很空,全身的细胞只为等待那一个字出现——
绿灯亮,离机信号响起……
“跳!”投放员的口令响亮急促。
杨翰国纵身一跳,数秒后,一朵伞花在空中绽放……
从起跳时的紧张到平安着陆后的放松释然,此刻的杨翰国,再也不是入伍前那个连过山车都不敢坐的男孩了。
改变,看似悄无声息,实则有迹可循。
今年4月22日,八连又一次组织入连仪式。
站在第一排最右边的杨翰国,既兴奋又紧张——他即将被授予只属于他自己的荣誉编号。
这是一枚小小的蓝底黄字名牌。八连每名官兵,都会在入连仪式上得到它。
当连长向东把名牌贴在杨翰国左胸前,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使命感从心底升腾:“我是‘上甘岭特功八连’第89代传人,编号89023!”
这个编号具有神奇的力量。这是专属于一群人的特殊烙印。
“我是89021!”新兵侯壮壮接过荣誉编号后,遇见新兵连的战友们,更想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八连的兵,而不是“我是侯壮壮”。
“特功八连”,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标签,一旦“贴”上,官兵们就慢慢被塑造成了相同的样子——打不垮,拖不烂,百折不挠,不可战胜。
外国同行见过八连官兵这种样子。
去年9月,下士金天宇在俄罗斯参加多国联合演习。伞降着陆时,他头部撞在地上,几乎晕厥。然而,他坚持不下火线,“拼了命也要继续战斗”。
从八连走出去的现任旅教导队教员徐成,记得自己参加国际军事比赛“空降排”项目时,别国同行对他们的评价:“实力强、打不垮。”
穿越时空,68年前的八连官兵就是这种样子——为了胜利,一无所惜。
1952年10月19日,攻取9号阵地时,两次爆破均未成功。机枪手赖发均拿起手雷,匍匐到地堡旁,一跃而起,与地堡同归于尽。
上甘岭战役胜利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祝贺上甘岭前线我军的伟大胜利:“侵朝美军在金化以北上甘岭发动的自认为‘一年来最猛烈的攻势’已被我英勇的朝、中人民军队彻底击碎了。”
进了八连门,一生八连人。
完成连队主官交接仪式后,上一任指导员雷晋武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回望在八连的1278天,“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连魂早已刻入骨髓,必将影响一生,我永远是“上甘岭特功八连”的“78002”!
刚来连队不久的新排长练荣觉得,来到八连后,“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着自己往前走”。
士兵杨翰国把班长黄勇对他说过的话刻在心底:“一定要向前冲!八连没有怂的兵,永远不能落后。”
什么样的场面最动人?什么样的场景最震撼?
当历史的回忆与现实交汇重演,人们再次看见当年英雄的身影,看见昨日英烈之精神在今日后辈身上绽放,眼前这一幕一幕就是最好的回答。
这是八连官兵的青春,也是他们共同的样子。
(采访中得到李杰、贺文、侯腾腾、陈凡、于东大力协助,特此致谢)
扫码观看微视频《旗》,了解更多新时代空降兵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