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战位报告|搏击蓝天,不断超越自己的航迹!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霍雨佳 栾宝玲 责任编辑:尚晓敏 2020-11-08 15:41:18

我们在战位报告|搏击蓝天,不断超越自己的航迹!

■中国军网记者 霍雨佳 栾宝玲

视频丨“低空利剑”锻造者——陆航一级飞行员张尚年

山路崎岖,风光旖旎,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乡是许多人心目中的旅游胜地。但今年8月的一场大雨,让这个昔日风光秀丽的小镇变得满目疮痍。多日的降水导致山体滑坡,建筑损毁、民房被淹、交通瘫痪,数千群众被困深山。

得知灾情,第77集团军某陆航旅一级飞行员张尚年与战友火速前往救援。

“直升机来了!解放军来了!”当救援机组携带物资飞抵灾区上空,等待救援的村民们高喊着向天空挥手。解放军的到来,让等待救援的群众激动不已,许多人流下了眼泪。

飞机一落地,救援便迅速展开。作为地面指挥员的张尚年一边指挥行动,一边帮助受伤的群众撤离。望着一张张因激动而泪流不止的脸,张尚年仿佛回到了7年前的那一天。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7.0级地震,休假中的张尚年中断了婚礼迅速返回部队,驾驶直升机飞赴灾区执行救援任务。飞机落地,受灾群众有的激动地拍手,有的哭着围过来,那一瞬间,他深刻明白了自己的职责使命。

第77集团军某旅一级飞行员张尚年护送从白马乡转移出来的妇女和儿童。胡佳威 摄

同年5月22日,习主席视察原第13集团军某陆航旅,勉励官兵发扬成绩、总结经验、在重大抢险救援中再立新功。得知飞行员张尚年因参加四川芦山抗震救灾而中断婚礼,特别叮嘱他抓紧把婚礼办了。这一天对张尚年来说,终生难忘。主席的亲切关怀,给了张尚年极大的鼓舞,也激励了陆航旅全体官兵。

回忆起那一天,张尚年在去接新娘李娟的路上得知了地震的消息。当时他顾不上多想,开着婚车就往单位赶。“我去救灾,等我回来。”他给妻子发了条短信。与此同时,李娟也在电视里看到了地震的新闻,深知爱人的性格,她早已做好了婚礼有变的心理准备。手机响起,她看了一眼信息,回复道:“注意安全。”

云遮雾绕、山高谷深的芦山地震灾区,飞行条件恶劣。救灾的20多天时间里,张尚年驾驶战鹰成功打通了7条空中“生命通道”,将17名重伤员转运到成都接受治疗。中断婚礼飞赴救灾的事迹传出后,网友亲切地称张尚年为“大爱新郎”,面对他人的称赞,张尚年却表示,当时第一时间归队的有142名战友,自己只是做了一名飞行员应该做的。

按照习主席的嘱托,芦山抗震结束后,旅里为张尚年举办了一场简朴而隆重的婚礼。7架直升机整齐列阵,芦山灾区的百姓代表、官兵代表纷纷送上鲜花和祝福,共同见证他们的幸福时刻。

飞前准备。傅磊 摄

“只有苦练精飞,才能不负主席的关怀。”2013年7月,某型运输机加改装后的高原试飞任务下达,新婚燕尔的张尚年第一个报名参加,挺进雪域高原。在此之前,试飞大队已经测试出了新战机的理论飞行数据,试飞任务就是要在高原对数据进行验证,为新战机的改进完善提供支撑。而验证新战机在极限高度的飞行数据,更是此次任务的“重头戏”。如果能驾驶新战机突破专家给出的理论升限,那么在群山高耸的预战地域,我们的飞行员也许就多一条航路、多一份胜算。

任务当天,张尚年驾驶战鹰腾空而起,连续向上爬升。在高原,飞行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飞机动力下降快,保持飞行状态很难。当爬升到5000米时,一股气流突然袭来,机身开始强烈颠簸。此时,飞机侧面距高山不到百米,在强大的气流中,机身猛烈地摇晃,强烈的侧风将直升机向山那边推去。张尚年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千钧一发之际,他使劲抓着驾驶杆,带动飞机倾斜滑向一处窄窄的山崖,然后猛地朝怀里拉杆。飞机借助惯性向上,几乎擦着山崖飞了过去。

如果说临危不乱是一种能力,而化解危机后向着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击,需要的则是一种勇气和斗志。

冲出了气流区,张尚年驾驶着直升机继续拔升高度,向着更高的天空发起冲刺。爬升,爬升!超出理论升限300米!那一刻,张尚年成功飞出该型战机的历史新高,飞出了未来高寒山地作战的制胜新高。

训练方式必须创新求变,才能满足战斗力需求。2014年8月,高原跨昼夜飞行的试训任务又落在了张尚年和战友的肩上。5个月后,他和战友们探索出直升机单机、编队在高海拔不同地区、不同气象条件下的飞行特点和操纵方法20多项,获得重要训练参数一万多个,填补了我军直升机在高原地区跨昼夜飞行的空白。

武直-10飞越昆仑山脉。傅磊 摄

迎难而上,不放弃;突破极限,不畏惧。多年来,张尚年在任务中摔打磨练自己,在组织的培养下,他从一名新飞学员逐渐成长为机长教员,在苦练精飞中,铸就了搏击长空的勇气和底气。而不断寻求突破和进步的他,并没有止步于此。在他看来,把一种机型飞到熟练,是“过得去”,把多种机型飞到极致,才是真正的“过得硬”。

近些年,陆航逐渐由支援保障向主战主用转型跨越,张尚年所在的第77集团军某陆航旅也加速了装备更新换代的节奏,一批新型战机相继列装。不少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主动请缨,参加改装任务。他们面对全新的武器系统、复杂的操作按钮、陌生的大纲科目,从头学起,刻苦攻关。

和常人想象的不一样,改装过程中最苦的,不是缺乏经验的新飞行员,而是技术成熟的老飞行员。对经验丰富的老飞行员来说,他们必须忘记此前的操作习惯,抛弃经过成千上万次练习而形成的肌肉记忆,对技术战术重塑再造。

张尚年正在进行飞前准备。傅磊 摄

“军人既然为战而生,就必须向战而行”,抱着这样的信念,张尚年两次申请更换机型。2018年,他主动带领连队向整建制改装任务发起冲锋。那时,飞了十多年运输直升机的他,也卸下了老机型金牌教员的头衔,从零开始学理论,从头练操作。

他和战友们下定决心,不管机型怎么换,“人机合一”的水平不能下降。于是,大家不断给自己加压:座舱训练,别人练两小时,他们就再加倍,用笨拙的办法一遍遍练习。下飞机后腰酸背痛,走路都打晃。刚结束夜航训练,紧接着就在纸上默画机舱图,相互抽问,连梦里都是飞机。

此次改装,张尚年曾经带教的学员苏杰也在其中。回忆起张尚年带教自己的日子,苏杰想到的词就是“严格、认真”。“不管多小的问题,他都会给你指出来,并且在之后仔细讲评,常常一讲就是一个小时。”讲到张教员的仔细和耐心,苏杰心中也充满了感激。张尚年曾经的认真负责,也成为了他翱翔蓝天的勇气和底气。曾经的“老师”变成了“同学”,苏杰又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那个认真的教员:“他在学习上的积极性非常高,当别人放松休息的时候,他还在不停地看书、学习。”

在“老飞们”的带动下,官兵们苦练精飞。经过半年多的艰苦攻关,在老、中、青飞行员技术特点各不一样,同步改装没有现成经验可循的状况下,张尚年带领的连队全连实现了改装升空,迈出了转型换羽的坚实一步。

武直-10展开编队飞行训练。傅磊 摄

今年7月,在西北高原某地演训场,张尚年改装后首次来到高原进行实弹训练。“报告,进入攻击航线,准备攻击!”一时间,演训场火光冲天,一枚枚炮弹精准命中目标。对张尚年来说,这次的实弹射击很好地检验了自己换羽转型的训练效果,向战而行,他将向着下个目标进发。

挑战极限,不断地自我突破。带着这样一股拼劲的张尚年,却有着一颗格外低调沉稳的心。这不仅表现在遇到险情时的冷静,更在于荣誉加身时的淡然。

张尚年总说自己是个普通人,只是在关键时候,做出了所有军人都会做的选择。然而,不论是在救灾现场,还是演训一线,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飞行员,始终将使命责任扛在肩上,不断突破自我,砥砺奋飞。他的奋斗轨迹,也是陆航官兵们拼搏奋进的缩影。向战而行,搏击蓝天,追求极致,不断超越自己的航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