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向“黔”进!一群平凡的军校学员持续12年的温暖接力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雷彬 云利孝 责任编辑:王凤 2021-11-30 08:37:20

一场爱心接力持续12年

■雷彬 云利孝

夜晚,陆军工程大学学员七大队二十二队荣誉室灯火通明。

此刻,学员们兴奋地围着贴满照片的玻璃展柜。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里,金灿灿的奖杯映照着他们的笑脸。

对于学员们来说,最中间那座崭新的奖杯,有着特殊分量——前不久,在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表彰大会上,他们是全军唯一荣获“慈善楷模”的团队。

他们的故事很简单:一群平凡的军校学员,自发组建起一支爱心团队,将一份份温暖送到遥远的贵州山村。

他们的故事很漫长:历经12年青春接力,学员们先后帮助400余名贫困生完成学业,100余人走出大山、考入大学。

山区的孩子们习惯叫他们“解放军叔叔”,学员们自己给团队起了一个生动的名字——“爱心向‘黔’进”。

学员们骄傲地看着刚获得的新奖杯。 孙顾峰 吴承杰 摄

投向远方的目光,承载着爱与希望

表彰大会结束,教导员张锐打开微信,祝贺信息涌来。许多人向他打听山区孩子们现在的学习生活。

张锐没有沉浸于获奖的喜悦。他觉得,收获的荣誉和大家的关心,是温暖的激励,更是沉甸甸的责任。返校途中,他和团队骨干们谈论的话题,主要围绕下一次贵州之行。

团队成员对时间十分敏感:寒假来临之前,他们要将半年内筹措的善物善款梳理汇总,并对运送方式、路线和分配情况等进行合理安排。等完成紧张的课业,他们要立刻把爱心送到1800公里外的贵州山区小学。

这个过程,学员们早已轻车熟路。对于毕业学员袁道银来说,向“黔”的路,就像一部纪实电影,每一帧都让他记忆深刻。

2009年7月的一天,贵州纳雍烈日炎炎、暑气袭人。盘旋的山路上,一辆柴油三轮车“呼哧呼哧”向前开进,车尾的黑色尾气与空气中的黄色尘土混成一团。

一起一伏的颠簸中,车上两个年轻人皱着眉头,一手抓着扶手,一手紧紧护住胸前的包囊。“过不去了!”突然,一个急刹车,三轮车停了下来。晕头转向中,两人听到司机解释:前方路塌了。

这是袁道银和同伴谢开武的第一次爱心之旅。那一次,从南京到纳雍,他们坐了30个小时火车、6个半小时汽车,搭三轮、走山路,终于找到了位于半山腰的张洹阳光小学。

那天,山上刚下过一场雨。教室里,积水和着黄土,成了泥浆窝。破烂的黑板上写着工整的汉字,残缺不全的课桌绑着木头和砖块作为支撑……孩子们坐在那儿,用好奇的眼神望着两张陌生的面孔。

“大哥哥,你们从哪里来?”班里活泼的小男孩率先发问。校长谢志昌纠正他:“这是解放军叔叔,他们从部队的大学里来。”

袁道银心疼得眼眶都红了。从无意间了解到这座山里的小学,到发起活动、把战友们的爱心带来,他从没有如此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原来这么被需要”。

那一次,袁道银和谢开武用3天时间,对29户贫困学生进行了家访。他们发现,大山闭塞的环境中,文明和进步似乎来得慢些:有的家庭觉得读书无用,便让孩子早早辍学务农;也有一些父母,想让孩子走出大山,别再吃自己吃过的苦,却无法稳定担负费用,只能让他们“读一学期书,干一学期活”。

“要想改变命运,一定要让孩子们好好读书!”袁道银对每个家庭反复叮嘱。他将前期筹集的12876元善款作为学费交给小学,并和孩子们约定“明年再见”。

回到学校,袁道银向战友们讲述了一路的见闻。学员队全体官兵积极响应,把爱心助学作为一项长期活动固定下来。在他们的号召下,学校教职员工、其他单位官兵也纷纷加入其中、奉献爱心。

“多一个人把目光投向那里,孩子们的成长成才也就多一分希望。”袁道银常常想起,在那个遥远的山村,孩子们闪亮纯真的眼睛。

学员带小学生们参观军事装备。

倾听大山的回音,汲取成长的力量

3000元,是什么概念?

是学员两个月的津贴,是一张旅游的机票,是一双酷炫的篮球鞋……

“同时,也可以是一个家庭几个月的生活费。”活动交流会上,学员李东泽动情讲述,在贵州纳雍黑塘小学他遇到了一个叫王家练的女学生。

王家练家中共有8个兄弟姐妹。除了上学,小家练要学着砍柴、割草、做饭,还要照顾弟弟妹妹,稚嫩的肩膀,早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苦难,从未夺走孩子们内心的向往。家练告诉李东泽,她想好好读书,以后当一个有用的人。

“你觉得,什么是有用的人?”李东泽问。

小女孩歪着头,眨着眼,露出烂漫的笑容:把村里的路修好,把学校的铁门换掉,带着家人去北京看天安门,像解放军叔叔一样帮助他人……

这段对话,让李东泽深受触动:虽然生活困难,但孩子们从不怨天尤人。

“前两年,我还在学校抱怨,这么热的天为什么没有空调?可是在山区里不要说空调,有一间像样的屋子、一张温暖的床都是奢望……”那天的交流中,李东泽话锋一转,说到了自己。他向战友们坦言,以前的他,吃穿都要追求好的,但山区的爱心之行让他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获取,而在于奉献。

李东泽的发言,引起大家强烈共鸣。交流会上,学员们讨论的话题渐渐多了起来——

“校长夫妻和几个乡村教师,顶着重重困难毅然留下,守在孩子们身边十几年,是为了什么?”

“看到孩子们的真诚、勇敢、独立、坚强,以及对未来的渴望,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员们的讨论瞄准了同一个方向——我想成为怎样的人、如何成为这样的人。教导员张锐感到十分欣慰:当学员们把自己融入其中,“爱心向‘黔’进”就不仅仅是一场助人行动,而且也是一场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视野的拓展、心灵的碰撞,让学员们在重新认识世界、审视自我的过程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张锐说。

学员带小学生们体验队列训练。

携手前行的脚步,传播爱的“N次方”

盛夏七月,热浪袭人。声声蝉鸣中,校园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

“教导员,我想把自己的三等功奖金捐给纳雍山区的孩子。”毕业前一天晚上,学员严北生向张锐汇报了他的想法。

严北生的话让张锐深深感动。张锐没想到,这个平日里大大咧咧的学员,在奔赴边疆之前,还牵挂着山区的那些孩子们。

第二天,毕业典礼刚刚结束,严北生径直来到队里的“爱心驿站”,把荣誉奖金放进了捐款箱。

在严北生带动下,每名毕业学员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内心对爱的理解。

一等功臣卢超,是学员队去年贵州之行的负责人。捐款前,他把自己攒下的津贴用信封包好,还在封口处画了一个大大的爱心,旁边写着“一起加油”4个字。

“贵州之行,让我终生难忘。在我们热爱的这片土地上,还有那么多孩子顶着压力艰难前行,作为一名军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拼?”离开学校前,卢超专门为同学们做了一场经验分享会。这位扬威国际赛场、为中国军队斩获国际军事比武第一名的钢铁硬汉,在那一刻流露出浓浓的温情。

爱,在心与心之间传递。会后,学弟们发起新一轮募捐活动,喊出了“少吃一包零食”“少喝一瓶饮料”的口号。学员甘建超主动扛起爱心大旗,成为“爱心向‘黔’进”新的负责人。

温暖的氛围中,学员们拥抱告别。张锐站在窗前,看着学员们背起行囊奔赴远方。空荡荡的学员队,只剩荣誉室和“爱心驿站”的陈设一如往常。

除了挑灯夜读、摸爬滚打的画面,同样让张锐难忘的,还有学员们身体力行、传播爱心的点点滴滴。军校几年,他们利用节日活动、假期实践等时机,走到不同省市、深入街头巷尾,将山区孩子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爱的种子一旦种下,便会生根发芽。卢超毕业后去了边疆,刚到新单位,他就号召同批报到的6名新干部一起,组建起新的“爱心班”,先后捐资助学14000余元。

“纵向上,学员们还在接力;横向上,活动的覆盖面正在扩大。这一路,爱已经传播了‘N次方’。”张锐自豪地说,除了学员们的努力,越来越多社会各界人士也加入爱心队伍。如今,他的手机里时常收到各种咨询捐赠渠道的短信。

更让张锐感到欣喜的是,这个群体中,有一些正是学员们曾经帮助过的山区孩子。成长成才的他们,如今成为播种爱的一分子。

在张洹阳光小学长大的谢雅丽,顺利考上江苏大学,是村里第60位走出大山的孩子。每年,她都会回到小学给孩子们补课。去年,见到如约而来、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学员们,谢雅丽还是脱口而出叫了一声“解放军叔叔”,引得大家开心大笑。

今年,又一批学员来到队里,他们在荣誉室前举行了庄重的重温入伍誓词仪式。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张锐知道,这场爱心接力又将持续下去。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