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一理“姐妹花”
■解放军报记者 金雅兰 通讯员 马溯川 冯 林

刘雯雯(左)、陈怡君(右)工作照。王 玥摄
前段时间,武警工程大学开展中青年科技骨干评审工作,旨在选出有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进行重点培育,其中有一个文职人员的名额。
几十位文职人员争取一个名额,竞争不可谓不激烈。其中,两位候选人格外引人注目:一位是通信工程教研室文职人员陈怡君,另一位是外语第二教研室文职人员刘雯雯。
两人虽然所学专业一文一理,且多次在各类评比推选中“狭路相逢”,但同属崔翛龙教授领衔的信息融合技术创新团队,她们也在携手合作中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奏响共赢的协奏曲。
1
2018年,为迎接武警部队党委工作组的新“三项工程”验收检查,大学需要系统展示学科工程、人才工程等建设情况。
为展示军事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学遴选出一批既了解装备、有国际视野和前沿思维,又懂技术、有军事应用能力和较高学术水平的教职员工,担任“前沿装备”方面的工作人员。陈怡君和刘雯雯也在其中。
作为技术组负责人,陈怡君准备了详尽的参考资料,但刘雯雯将资料梳理后认为,有些内容不适合作为汇报展示。
“资料中有些内容与武警部队关联不大,过于学术化”“这些成果经过验证,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初次接触的两人各抒己见,在争执和讨论中不断磨合、统一思想,找准契合点,最终将科技前沿技术与武警部队的使命任务结合在一起,圆满完成任务。
期间,两人整理汇总的武器装备军语手册,为后来团队开发某大数据系统奠定了基础。
2
2019年初的一天,陈怡君正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刘雯雯突然拜访。
原来,刘雯雯正带队参加某外语教学比赛,需要研究有关信息识别方面的选题。由于欠缺相关专业知识,她特意邀请陈怡君合作备战。
如何帮助学员理解晦涩难懂的信息技术?采用哪种形式在课堂中呈现学术资料?针对相关问题,陈怡君结合自己在各个基地中处理实测数据的最新成果,多角度为刘雯雯出谋划策。在陈怡君的鼎力支持下,刘雯雯翻译整理了相关资料数十万字,在课件中将先进技术与相关知识有机融合,最终以绝对优势获得一等奖。
当时,刘雯雯已身怀六甲。看到她为了一堂课废寝忘食地啃教学理论、学信息技术、调整教学素材,陈怡君敬佩不已,同时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尽管刚刚申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但我不能懈怠,必须努力将科研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
2019年底,经过深思熟虑,陈怡君主动申请转改文职人员,踏上了“孔雀蓝”逐梦之路。
3
2020年9月,由于实验室建设需要,已经进入信息融合技术创新团队的陈怡君,向导师推荐了有丰富任务经验的刘雯雯。经过审核考察,刘雯雯加入团队。
不久后,陈怡君邀请团队成员共同开发某大数据系统。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科研团队为平台,“姐妹花”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由于陈怡君经验丰富,长期在部队一线调研,在她的带领下,团队赴基层部队深入开展实地调研、采集数据;在此基础上,刘雯雯和其他外语教员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校正审核,开发出相关子数据库……
大学评选优秀军事理论成果奖时,陈怡君和刘雯雯又从“队友”变成了“对手”。最终,经大学学术委员会评审投票,她们各自的研究成果双双获得军事理论优秀成果二等奖。陈怡君坦言:“每次评比都是一次检验自我的过程,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在此过程中取长补短,兼收并蓄。”
几年来,“姐妹花”在各自领域绽放——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刘雯雯入选军队小语种专业人才库,作为专家参与某考试语言类试题库建设工作;陈怡君被推荐为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青年科技英才,开发的某软件系统在一次重要任务中发挥了作用。
前不久,又有好消息传来,“姐妹花”所在的团队继成为国家和军队级创新团队之后,又入选武警部队首批重点扶持科技创新团队。“无论竞争还是合作,都是我们前进路上的助推器。”刘雯雯坚定地说。
制图:王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