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老兵胡长哲讲述与黄继光母亲邓芳芝“家书情”背后的故事

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黄宝锋 蔡晓华等责任编辑:刘上靖2022-07-21 07:47

今天,家书依然抵万金

■张文军 王 洋

自古以来,书信是人们交换信息的重要载体,是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纸短情长。品读黄继光母亲邓芳芝写给“孩子”胡长哲的回信,透过年代久远的字迹,在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中,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透过一个“抵”字,能感受到沙场将士对亲人深挚的爱与思念。

每封红色家书背后都有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炮火硝烟的年代,一封封红色家书,饱含着革命前辈的忠诚信仰,镌刻着浓浓的人间深情,记录了革命历史长卷中一帧帧充满细节的特写画面。这些家书有的写于走向战场之前,有的写于硝烟弥漫的战斗间隙,有的写于慷慨就义的前夕,有的写于白色恐怖的日子,大多都历尽艰险才送达家人手中。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前辈与亲人相距千万里,唯一能联系上的就是家书。在这些家书中,我们读到坎坷和苦难、思念和牵挂、诀别和希望。从革命前辈留下的红色家书中,我们从中获得的不仅是震撼、铭记,还有奋进前行的力量。

当年的战争已离我们远去,但战火岁月中留下的一封封家书却成了历史最好的见证。有人曾预言:随着科技的进步,手写书信这一传统的交流方式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通信手段。

过去都说“新兵信多”——军旅之初想家时的眼泪,立功受奖时的喜悦,统统装入信封,凭一枚枚红红的“三角戳”,一次次寄回家去,换回父母的殷殷嘱托和谆谆教诲。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官兵的沟通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写家信也越来越少。

的确,现在通信手段更丰富、沟通更便捷,但有时也难免怅然:微信群里的消息,动辄数十条,却难有细细品味的心境;视频通话只需简单操作,可以随时问候,但有些心里话总说不出口。

先进的通信工具似乎使家书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比起其他载体,书信具有信息更集中、思考更深入、情感更真切的特点。有人认为,在这个信息传递极为便捷的时代,写家书仍不过时。时间证明,家书的特殊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尽管当下手写家书的人不多,但传统家书的温度,依然吸引着许多年轻人。一封封用笔墨书写的、工工整整的家书,是对亲人最郑重的情感表达。

我们无须再回到“车马慢”的时代,但也不能丢失文化的传承、价值的赓续。网络时代有“快”的好,也有“慢”的内容值得回味。无数人曾在家书中收获亲情、收获力量。与亲人朋友沟通,感受文字的力量,获得有质量的沟通,正是书信在当下最大的意义。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