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身边榜样的力量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王钰凯 张晓宁 责任编辑:乌铭琪 2022-09-20 06:54:00

寻找身边榜样的力量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钰凯 通讯员 张晓宁

深夜,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门诊部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刘亚华接到一个电话——武警猎鹰突击队战士小王在训练中受伤,病情危急。

“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救治!”那一夜,第三医学中心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超声诊断科、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派驻第三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总医院血液病医学部化学损伤中毒救治科等多学科专家第一时间赶到,对小王展开了紧急抢救。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强军故事会”现场。于首帅摄

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强军故事会”上,刘亚华和同事们分享了这一深夜抢救战友的故事。

刘亚华不知道的是,在他救治小王的那段时间里,猎鹰突击队女子特战大队也参加了一场“强军故事会”。那是全军主题团日活动,3名猎鹰突击队女队员讲述了她们的青春故事。

虽然不是同一场故事会,但他们在舞台上十分相似——眼神无比坚定,语言充满力量。

从身边的榜样汲取力量,是基层官兵喜闻乐见的方式之一。“强军故事会”成了这一方式的有效载体。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一场场“强军故事会”在各处展开——

向东,地下龙宫。火箭军组织15名高级军士,围绕“在党旗下成长·我的奋斗故事”主题进行巡回讲演。同样是高级军士的某旅班长邓洋永,听完宣讲直呼“过瘾”:“说的是兵言兵语,讲的是真人真事,可信可学!”

向南,边防一线。南部战区空军某基地举办“红心向党·强军故事会”。来自基层的9名战友登台谈见闻、话感悟。“让官兵登台站‘C位’、唱主角,用官兵身边人身边事,解官兵心里的结,这是提高教育质效的内在要求。”该基地领导说。

向西,戈壁大漠。第76集团军某合成旅连续3年开展“强军故事会”,各专业、岗位的官兵先后登台,以身边先进典型和感人故事为蓝本,忆初心传承、谈军人使命、讲备战打仗。对官兵们来说,每个登台的战友身上都或多或少有着自己的影子——他们的“高光”时刻,像极了自己的梦想。

向北,某军港内。北部战区海军某驱逐舰支队举行“奋斗强军铸忠诚”故事会。官兵们纷纷登台讲述身边的故事。上尉张蕊分享了自己成长的经历,她说:“我做的都是一些平凡小事,没想到能登台演讲,得到大家的认可。”

聆听一场场“强军故事会”,我们发现,无数平凡的官兵坚守在军营各个岗位。他们虽然平凡,却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不平凡的力量,绽放着荣光。

不到一小时,第三医学中心的这场“强军故事会”已接近尾声。观众席上,急诊医学科护士长孙莹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下次,争取让自己的护理队伍登上演讲台,讲述属于她们的故事。

“当身边的榜样走进大家心里,便可能播下一颗又一颗的种子,未来便能开出照亮人民军医的花朵——这,正是我们开展‘强军故事会’的价值所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政委于兰河说,寻找身边榜样的力量,让每个人“追寻光、成为光、散发光”,就能凝聚起奋进的力量。

观察坐标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一群军医的情怀写真

■孙捷 解放军报记者 陈小菁 特约记者 王钰凯 罗国金

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

聆听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医学部主任张旭的故事,泪水模糊了护士长李娟的双眼。

在她心中,演讲台上的10分钟,远远不能概述这位人民军医的奋斗人生。

在外科临床岗位工作30年,张旭带领团队不知完成了多少例手术。在广大患者心中,张旭被誉为“腹腔微创手术第一人”。

2020年6月,泌尿外科医学部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挂牌,张旭和团队的“成绩单”一次次被“刷新”——国际腹腔镜与机器人大会上,张旭是唯一被邀请进行手术演示的中国医生,他创新的腹腔微创手术模式,被引入专业教材。

去年底,张旭高票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解放军总医院权威专家群体中一颗耀眼的星。

“医者精诚博爱、钻研技术,是为了更好地挽救生命。”泌尿外科医学部副主任李宏召是张旭的大学师弟,两人几乎前后脚走进解放军总医院。作为团队的重要成员,张旭对技术的追求,带动李宏召一次次向外科医学的“珠穆朗玛峰”发起冲击。

一次,李宏召跟随张旭实施一场复杂、艰难的手术。一连六七个小时,他们轮流上阵,最终将患者从鬼门关拽回来。走出手术室已是凌晨时分,李宏召刚回到宿舍,就接到了张旭发来的“开始复盘”的短信。

“不能忘记我们的名字——人民军医。”在李宏召看来,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就是张旭内心力量的源泉。也正是这种力量,推动着整个团队大步向前。

这份荣誉催人奋进。那年,张旭被选派到德国学习进修。面对国外优裕的生活条件、德国专家学者的执意挽留,张旭毅然选择回国。

生命中的选择,并非都是一时冲动。那天,聚光灯照亮舞台,“强军故事会”上,张旭与战友分享了心路历程,台下不时响起掌声。

坐在台下,听着张旭的讲述,李娟的脑海浮现他醉心科研、一线救治的忙碌身影。有一个信念在她心里生根发芽:张旭主任就是身边的榜样,值得毕生追寻。

2年前,李娟以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普通护士的身份,竞聘成为泌尿外科医学部护士长。面对全新的专业领域,张旭的大医情怀给了她莫大鼓舞。

“追寻光,成为光。”听着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派驻第三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健鹏的讲述,2年前与他并肩战斗在抗疫一线的护士长周小双陷入了回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第三医学中心第一时间组建疫情防控专家组。这是一个临时救治机构,张健鹏带领骨干冲在疫情防控最前沿。“编制隶属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是人民军医、是解放军总医院的一员。”他说,“只有每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芒,才能凝聚成一束光。”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转型重塑后,一个新生事物应运而生——“派驻科室”。由于医护人员的编制与工作地点并不相同,广大医护工作者的“归属感”不强。

如何凝心聚力?作为“强军故事会”的策划者,第三医学中心政委于兰河认为,来自身边的榜样,更能让人找到共鸣、找到自信、找到方向,找到前行的力量。

总有一个身影,让人倍感温暖

聚光灯下,走来一对老夫妻。

“你呀,一工作起来啥都不顾,不管凌晨还是深夜,一个电话你就走……”老夫妻之间充满深情的对话,还原了第三医学中心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孙振学的工作状态。

在患者眼里,孙振学就是那个守护在风雨之中的身影——无论多晚,只要接到问诊电话,他都会及时赶到,将温暖送到患者手中。

2020年,第三医学中心组建医疗队赴西藏阿里巡诊。这一年,孙振学从中心领导的岗位退下来。谁也没想到,他主动请缨参加这次巡诊。

那天,为最后一名战士检查完,孙振学把医药箱整理好。走出哨点,他转身对着哨点上空飘扬的五星红旗敬上一个军礼。蓝天映衬下。那抹红色格外鲜艳,哨点官兵在五星红旗下站成一排,那个画面,让孙振学的眼眶瞬间湿润了。

“医者为患者守护健康,谁来守护医者的心灵防线?”“强军故事会”的舞台上,文职人员姚鼎铭深情地讲述,“每一个在战位上选择勇敢坚守的人,身后总有这样一个身影——给予‘坚守者’最温暖的守候。”

对于已经年近花甲的孙振学来说,这个“坚守者”就是他的妻子——余伟群。每次深夜会诊,只要丈夫到医院加班,她都会开车将他送到医院。

记不清多少次,会诊在黎明时分结束。结束了工作的孙振学走到车前,妻子已经和衣睡在汽车后座。孙振学明白,自己的坚守,离不开妻子的默默支持和守护。

感动之余,讲述者曲薇也从孙振学夫妻身上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作为一名护士长,一定要让自己变得强大,给人温暖、力量。她下定决心,要带领科室护理团队不计得失、甘于奉献,为军队卫勤保障事业奋斗终身。

这次“强军故事会”中,第三医学中心门诊部医学心理科主任肖利军走上演讲台,向全体医护人员介绍他心中的温暖身影。

编制体制调整后,肖利军从第七医学中心调入第三医学中心,成为“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一员。在救援行动中,肖利军创新心理疏导模式,减少了环境对伤员的刺激,完善了心理健康干预理念。

和肖利军一起讲述救援队故事的,还有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医学部派驻第三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王晓枫、门诊部急诊医学科主治医师张加廷、胸外科主治医师岳泓旭。台上,他们一边分享救护生命的意义,一边介绍他们作为“坚守者”的意义。

总有一张笑脸,让人悟到奋斗的快乐

“强军故事会”上,让人印象最深的一张面孔,属于第三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原主任王宏。

大屏幕上,王宏退休前与科室医护人员依依惜别的场景反复回放。在放射诊断科,每日一次的专家会诊时,王宏的意见仍是大家参考的重要依据——科室离不开她,战友们说:“王主任甘为人梯、敬业奉献,王主任在,我们心里就有了主心骨。”

王宏的脸上阳光般的笑容让人印象深刻。然而,微笑背后的艰辛,鲜有人知。

32年前,核磁共振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当时,副主任医师王宏刚从国外学习归来。作为优秀人才,她被特招到第三医学中心组建放射诊断科。“那时的放射科大楼,还是一片草地,大楼内部的图纸,也是我和战友们一起参与绘制的。”王宏说。

“强军故事会”的演讲台上,王宏从“一砖一瓦一草坪建科室”的细节讲起。放射诊断科主任王贵生、副主任穆学涛,对他的老师王宏带领科室战友一起奋斗的日子,记忆犹新。

2011年,穆学涛刚从地方大学研究生毕业,科里正是人才紧缺的时刻,“要想建立高水平科室,就要有人才。”在王宏的支持下,穆学涛到某军校攻读博士学位。临行前一天,王宏为他送行。那天,老师王宏脸上的笑容,穆学涛“一辈子都忘不了”。

如今,科室每一名年轻人加入科室大家庭,都会被送到其他兄弟单位学习培训。王宏永远是前来送行的那个人。

“强军故事会”上,眼科医学部政治协理员郑楠也分享了他和同事们的故事。

去年,眼科医学部成立一周年的日子里,郑楠拉着眼科医学部主任李朝辉等专家们,一起合唱了她改编的人民军医版《少年》。合唱中,一向严肃的“专家们”露出一张张笑脸。听着50岁上下的专家们唱的《少年》,护士郑晶晶直呼“太萌了”。

在第三医学中心主任杨海伟看来,这场“强军故事会”的意义远超活动本身,台上台下在“沉浸式”的体验中共同经历了一次精神洗礼。

观察坐标

第七十六集团军某合成旅

一群勇士的成长足迹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马振 王钰凯 特约通讯员 张石水

总有一种坚守,让人甘守平凡

西北戈壁阳光炙烤,骆驼刺零星分布。第76集团军某合成旅“寻找铁拳勇士·强军故事会”的演讲台,就搭建在这片戈壁滩上。

故事会开篇,播放了一个坦克战斗射击短片——疾驰的坦克剧烈颠簸,一个个靶标随机出现。火炮怒吼,远方目标被一一摧毁。硝烟散去,坦克车战斗室的舱门打开,一级上士、炮长张松走下战车。

汗水浸湿迷彩服,胸前浮现出一圈圈盐渍。屏幕上的数字见证张松的“战绩”:入伍16年,他守在同一个岗位,操作过3种型号坦克,参加过10余次比武考核,将6枚金牌收入囊中。

作为第一个登台演讲的士兵,张松要给战友们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坚守”的故事。

许多年前的一场激烈战斗,六班长久成带领全班坚守阵地。突然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久成的左脚踝关节以下被炮弹炸断,鲜血直流。面对敌人进攻,久成强忍伤痛,继续指挥全班战斗……每次聆听英雄的战斗故事,张松就血脉偾张。

“我们是‘尖刀英雄连’,‘坚守’二字刻在每个人的骨子里。”张松铿锵的话语,令装步三连连长罗岭动容。

2019年,罗岭从机关转岗到基层任职。把根扎在一线,他和战士们一起攻克训练难题,凭着一股“干啥都要争第一”的劲头,把排名靠后三连带成了“四铁”先进连队。如今,基层主官任职满2年,上级机关想调他回去,罗岭选择了坚守基层。

站在台上,罗岭自豪地说:“部队移防到新驻地,新装备列装还不满一年,眼下正是战斗力建设的关键期,这里需要我!”

“身边的典型更令人信服。”谈及开展“强军故事会”的初衷,该旅政委贾洪杰说,他希望通过这些讲述者分享的故事,让大家明白,成绩和荣誉的背后,是一群官兵的平凡坚守。

总有一种声音,让人心潮澎湃

武装奔袭,茫茫雪域山脉连绵,一眼望不到头。奔跑在崎岖山道,每当快要放弃时,只要听到队伍前方的那一声“跟我来”,郭富成便心潮澎湃……

“强军故事会”上,装步四连排长郭富成以“难忘那声‘跟我来’”为题,向战友讲述指导员杨茂的故事。

杨茂双膝有积液,却在训练中跑在队伍最前面。尽管早已筋疲力尽,但他坚持为奔袭中的战友加油鼓劲。改革转型,连队由传统步兵连转型为装步连,官兵要学习掌握从未接触过的新装备。杨茂带头成立“攻关小组”,主动“归零”学习新装备。

去年,连队赴高原参加实兵演练。杨茂带领训练骨干爬冰卧雪,采集低温条件下装备性能数据。那段时间,连队为严寒条件下训练探索了方法路子,那句“跟我来”也成了战友们内心的一道光。

在这次“强军故事会”中,火力三连指导员杜天跃向大家分享了六班长旦增旺久的故事。

一次对抗演练中,旦增旺久带领全班,趁着夜色潜入“敌”方执行侦察任务。渡冰河,下士李英豪脚底一滑,不慎跌入河中。危急关头,旦增旺久当即横跨一步,一把拽住冰水中的李英豪。

台下,聆听到这熟悉的一幕,李英豪感慨万千:“一句‘别放弃’给了我勇气。”

总有一种选择,让人笃定前行

中士秦浩天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会走上“强军故事会”的演讲台。

2019年6月,陆军组织“狙击精英”比武考核,全旅挑选尖子参加比武,秦浩天第一个报了名。战友们笑言:“轻机枪手参加狙击步枪比武,能行吗?”面对质疑,他苦练数月,本想在选拔中一展身手,却因狙击课目中的一发关键弹脱靶,无缘决赛。

秦浩天的内心满是失落与不甘。心灰意冷时,一场“强军故事会”让他重拾信心。那天,刚在陆军狙击比武中夺冠的排长刘强走上讲台讲述自己的故事。

为提升射击水平,刘强每天在水泥地上趴上2个小时,肘部一遍遍被磨破、结痂……入伍10年,刘强参加各类比武集训30余次。他说,身上的伤疤,都是攀登强军高峰的“足迹”。

望着台上的刘强,秦浩天满是憧憬,在心里喊道:“刘排长,你就是我的榜样!”

选定目标只是一瞬间,追逐梦想却并不轻松——苦心磨砺,秦浩天在选拔考核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战区陆军的狙击手比武决赛。

在比武的第一项考核课目中,原本一路领先的秦浩天在终点前200米处不慎踩进凹坑,导致踝关节突然扭伤,眼看就要被对手赶超。

“我的选择,我的比赛,我必须赢!”短暂调整后,秦浩天咬紧牙关,奋力爬了起来,朝着终点奋力冲刺……最终,他成功夺得第一,被评为“优秀射手”。

“一句话可能触动一个灵魂,一段经历可能鼓舞一群官兵。”如今,该旅越来越多的官兵相继走上“强军故事会”的演讲台。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