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炮手"到"将军教授",对他来说最大的事是讲好每一节课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曹强 王唯 李习文 责任编辑:贺书引 2022-12-13 09:05:23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刘正斌从教37年光荣退休——

为党育人 为军育才

■曹强 王唯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习文

前段时间,国防大学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条新闻火了。

这则题为《从教37年,这位享誉全军的政工领域专家光荣退休》的报道,半天之内就有近40000人点击。笔者的朋友圈里,转发、点赞、评论,留言区一条接一条,致敬、感恩、感动,在天南海北的军营里掀起了关于这位教授的回忆潮。

此时,这次“刷屏”的主角——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刘正斌却安坐在南京寓所的书房中。手机调至静音,他正在打磨一份到部队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讲稿。

待到这篇名为《大道之行向复兴》的讲稿收了尾,刘正斌才开始回复挤在手机里的上千条微信。有人称赞他“为党育人、为军育才”,有人怀念他“毕生难忘、由衷感恩”,有人甚至翻出2009年刘正斌被评为“南京政治学院名师”时那段关于“名师”的发言:“名师之‘名’,就是在夕阳西下之时,还能有口皆碑。”

欣慰之余,刘正斌做了一个统一回复,他说:

“最大的事是讲好每一节课。”

刘正斌教授(左二)深入班排,与基层官兵交流。作者提供

干啥啥好,但最爱的还是干教员

认识刘正斌教授的人都知道“好好干活儿”是他的座右铭。从军46年,从教37年,从工人到士兵,从“神炮手”到“将军教授”,这句话总挂在刘正斌的嘴边。

很少有人知道,这句座右铭最早来源于一位泥瓦工的表扬。1973年,16岁的刘正斌成了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工地上一位石工学徒,这位学徒“处处都跟别人不一样”。

石工是工地上最累最苦的活儿。一下工,刘正斌就忙着看书、记笔记,一本一本地读下来,成了工人当中的“秀才”。他不光石工干得好,还一有空就跑去学泥瓦工,结果把泥瓦工这个“业余爱好”也练成了一把好手。公司领导赏识,重点培养“小刘”,选他去学会计、坐办公室,结果他很快又成了业务精通的会计能手。

教刘正斌学泥瓦工的老工人逢人就夸:“这小刘,将来干啥都是把好手!”在少年刘正斌看来,这句话就是最高的肯定。

“为了干啥啥好,就得好好干活儿。”一句心声记在笔记本上,成了他信奉一生的座右铭。

虽然在工地上“年少成名”,但刘正斌的梦想是当兵。用他自己的话说,军人是“最神圣、最不可替代、能光荣一辈子的身份”。3年后,刘正斌一心圆梦,也用“好好干活儿”的精神头,把“干啥啥好”的传奇写在军旅生涯的每一步。

新兵下连分在炮兵连,刘正斌拼命学专业,入伍第二年就担任一炮手,全年实弹射击次次优秀,荣立三等功,被连队表彰为“神炮手”。入伍第3年当了班长,参加国防施工,因为打眼放炮的办法最多、效果最好,也因为特别善于激励士气,带领全班立了集体三等功,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接下来,提干后的他一路从连队干到团机关再到师机关,领导同事们对他的工作都是“伸大拇指”。他正连职就负责师宣传科工作,每周放电影时“插播”的幻灯片,他制作的都是最好的。“以极致的专注和认真好好干活儿”,对于自己之所以“一路优秀”的原因,刘正斌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1984年,刘正斌又一次迎来命运的转折。他参加军队院校招生考试,考入当时的南京政治学校。军校的书香,是令刘正斌沉醉的味道。在这诱人的书香里,刘正斌终于弥补了高中毕业即失学的遗憾。同时,也为一个忽然产生、但仿佛早已刻印在内心深处的念头而兴奋不已——当军校教员、干教书育人这个活儿。军校读书那两年,被刘正斌形容为“货真价实的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作为全队120名同学中的“状元”,全优生刘正斌留校,如愿成了政工教研室的“刘助教”。

“我一生最幸运的有两件事,一是当兵,二是当教员。”回忆当年的选择,刘正斌仍有几分激动、几分感慨。干啥啥好的他,为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舞台而庆幸。在一篇自述中,他写道:“37年的时光,我从副营职教员变成了专业技术少将五级教授,黑发变成了白发,党和人民养育了我,使我有很稳定的工作,有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我也把生命中精力最充沛的时段献给了国防教育事业。”

2021年,刘正斌教授在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红一连”为官兵上党课。张永进摄

最大的事是讲好每一节课

很多人说,刘正斌的传奇是讲台上的传奇,最光彩夺目的刘正斌是讲台上的刘正斌。

他的讲台,是军委、军种、战区的高端讲坛。2016年,他在中央军委专题学习中讲授《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政治建军的思考建议》一课。为这堂课,他整整准备了8个月、经历了9次修改重来,最终受到听课领导高度赞扬。结束授课,他感到“空气很甜、胃口极佳”,跑上街头吃了一顿卤煮犒赏自己。

他的讲台,在电视屏幕上。他是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成功的一课”“讲武堂”等栏目的常客,讲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系列辅导课,讲过古田会议的历史,也为全军新兵入伍教育做过电视授课。一位上年纪的电视观众听完他的课,寄了一沓打印纸给他,附信说:“不知能否请您赠一份讲稿给我,我要让我3个从政的儿子认真学。学您的课,他们就能不犯错误。”

他的讲台,在教学竞赛的舞台上。他曾以《政治工作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一课,获得全军院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学观摩比赛第一名。因为这一课给同行们的印象非常深刻,所以,全军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点名让他作演示授课。

但刘正斌最重视、最珍爱的讲台,是学院一个又一个普通教室里的三尺讲台。37年的教员生涯里,他大多年份的年课时量在400到500课时,最多的一年达到1000多课时,“每一节课都要拿出最高标准。”

为了备课,他曾经把一个录音机放在床头,有时似睡非睡之际,一个观点、一个案例、一个创意倏忽而至,他就会立即惊醒,对着录音机就是一通自言自语,防止自己的想法“醒来逃逸”。这些备课的故事,如今都成了学院师生间广为人知的“刘氏佳话”。

“刘教授的课从没有人打瞌睡、犯迷糊,因为他能非常敏锐地从学员眼神和表情中准确感应到我们的理解程度,并实时调整授课内容、调动我们的听课‘神经’,我觉得这是他独有的必杀技。”当年刘正斌课堂上的学员、如今的军旅作家弓艳这样回忆。

为学为师之乐,平凡而又真挚

两次荣立二等功,三次荣立三等功,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军优秀教师,获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类岗位津贴、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刘正斌37年的教员生涯,尽是“高光时刻”。

这些“高光时刻”总能引发旁人的盛赞。“肩扛将星、功成名就”成了刘正斌身上最大的标签。但在他自己看来,马拉松般的职业长跑中,真正的快乐来自军校教员生活的日常点滴。

多年前,在一次交流活动中,刘正斌发表了一篇题为《教员十乐》的演讲,将从教的快乐概括为“终生学习有学者之乐”“气定神闲有思考之乐”“口若悬河有吐莲之乐”“不断创造有成就之乐”“学员欢迎有陶醉之乐”“甘为书生有单纯之乐”“遍地桃李有育才之乐”等,至今流传不衰。

“十乐之道”的代际传承,在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成了一个独具风味、意味深长的文化现象,坚定着一代又一代教员的职业理想。该学院政治机关工作系副主任郑敏说:“刘教授手把手教我们为教为学的方法,更引领了我们的品格品行品味,是引路、打样的大先生。”青年教员许秩嘉刚刚从其他同事处读到了“十乐”,就成了刘正斌的“粉丝”。他说:“刘教授写出了军校教员应有的‘快乐观’,其豁达心境和高深境界,能解心头的迷茫困顿。”

在刘正斌看来,“十乐”中最重要的就是“遍地桃李有育才之乐”。最让他有成就感的还是“人有家财万贯,我有桃李三千”。从1997年开始,刘正斌先后带出50多名军队政治工作学硕士和9名博士,他们遍布天南海北,奋斗在全军多条战线各个岗位。直至今日,还有已毕业20多年的学员找他问问题,或者请他提供学术帮助。刘正斌说:“但凡学员有理论上、知识上的问题询问,有讲、写、做方面的事情需要帮助,我总用‘不厌其烦、诲人不倦’八个字来要求自己。”回顾37年的教员生涯,他为这一点上的“问心无愧”引以为豪。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在刘正斌退休座谈会上,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领导说:“刘教授以立德树人、为战育人为己任,潜心治学,传道授业,终身为之追求、为之奉献,达到了服役从教的最高年龄,达到了为学为师的最高荣誉。”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