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兵心在乌蒙:走近贵州威宁籍退伍老兵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文豪 责任编辑:王一亘 2025-04-26 12:52:46

一片兵心在乌蒙

——走近贵州威宁籍退伍老兵

■文  豪

贵州威宁山区景观。

他们是从乌蒙山腹地走出来的一群兵。

从小生活在贵州省海拔最高的县——平均海拔2200米的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让他们的身体素质格外出众;听着乌蒙山回旋战、“红军赔银”等红色故事长大,他们在孩提时代便向往军营。

来到部队,因为有理想、敢担当、肯吃苦,他们赢得一个广受赞誉的名字——“威宁兵”。2018年以来,威宁籍官兵累计有776人次立功。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当“当兵”成为生命中的历史,当一朝挥别军营,他们的人生将何去何从?

春日威宁之行,让笔者深切感到,从火热军营回到巍巍乌蒙,“威宁兵”的精彩故事,仍在上演……

面对家乡的孩子,他说——

“最灿烂的青春,应该投身军营”

贵州威宁籍军官赵海永(右)给学生上国防教育课间隙,学生争看他的军功章。

窗外的风忽然变大,雨势却逐渐减弱。汽车穿过热闹的集镇,沿着盘山路一直开到村口。

细雨中,“黔动先锋朝阳寨”7个大字金光熠熠。截至2024年,威宁双龙镇凉山社区朝阳组,一个仅有40余户人家的小村落,先后有21人参军入伍,15人次立功,88人次受到各类表彰,成为远近闻名的“功臣村”。2024年,包括该村立功军人在内的“威宁兵”立功群体,被贵州省军区表彰为“黔动先锋”。

与村里多位退役军人相约在村口见面,身穿老式军装的姬田文,在人群中格外打眼。今年61岁的姬田文,是从这里走出的第一个兵。

44年前的一个夜晚,也是下着这样的小雨。姬田文参军离家前夜,家中客人不断。有人送来1斤面条,有人送来10个鸡蛋,还有人拎来一桶米酒,要和姬田文的父亲一醉方休。

“田文是咱村第一个当兵的,给咱村争光了……”那一晚,热情的乡亲在姬田文家待到午夜才渐渐散去;那一晚,这个习惯了日落而息的农家,灯光彻夜长明。

奔赴高原部队服役,姬田文第一次感到自己和别人不同。随着海拔一点点上升,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或多或少有了高原反应,姬田文却没有感到太多不适。

“扛苞谷、背洋芋,上山放羊、林中砍柴,这就是我们的童年。”从小成长于高海拔地区,让姬田文拥有比同龄人更强健的体魄,高原适应性更强。

乌蒙山沟壑纵横,很多农作物难以生长,洋芋、荞麦却在这里顽强扎根。在姬田文看来,这恰如“威宁兵”的性格。

1987年,经过6年军旅历练、“长了本事”的姬田文退役回到威宁,来到当地基层武装部工作。那时候,征兵宣传靠“一张嘴”,只要有机会,姬田文便见缝插针宣传国防知识,鼓励适龄青年参军入伍。

“我就是在大伯的影响下当兵的。那年他穿着一身旧军装到我屋头来,好威风!”姬田文的侄子姬正龙,是全村第一个提干的兵。退役后,他追随大伯的脚步,加入义务宣传国防知识的队伍。

宣传国防知识,姬正龙不用“说”而是用“唱”的。《小白杨》《军中绿花》……在中小学的讲台上,在云雾缭绕的山谷间,在挖洋芋的田地里,他一次次唱响军歌,点燃青少年心中的英雄梦。

多年过去,如今在威宁,宣传国防知识的方式早已从走村入户变为立体式传播——街巷里醒目的爱国拥军标语,许多人家门口悬挂的“光荣之家”牌匾,展示威宁籍立功官兵事迹的荣誉墙……踊跃参军入伍在这里已蔚然成风。

2021年,毕节市选派“兵校长”投身中小学国防教育,威宁率先响应。全县300余所学校聘请442名功臣模范、优秀退役军人、专武干部担任“兵校长”,姬田文和姬正龙,都在这支队伍中。

去年,姬田文退休了,但他还会穿上那身老式军装,应邀给当地青少年讲国防知识。他告诉家乡的孩子们:“最灿烂的青春,应该投身军营……”

村里没有像样的路,他说——

“讲奉献,当过兵的人都有这样的情怀”

贵州威宁双河村“兵支书”刘伟(左一)指导村民修剪果树。

“这条路是十几年前修的,现在还是这么平整。”在威宁羊街镇双河村采访,该村“兵支书”刘伟用力踩了踩路面,扭头对笔者说。

抬眼望去,一条小路向远方蜿蜒。路两旁,一排排新居错落有致——路修通后,不少村民把家搬到这里。

时间回到十几年前,那时双河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

“汽车开不进来,人走上去泥巴甩到裤腰上。路是给人走的、给车跑的,走不了人、跑不了车的路,算什么路嘛!”提起当年的双河村,刘伟一连说了3个“太惨喽”。

因为交通不便,尽管双河村村民勤劳坚韧,干起农活来从不惜力,可每年丰收时节,总会有不少农产品运不出去。

“2010年1月,老镇长刘重文给我打电话,让我回村发展。”接到电话时,在外从事个体运输销售的刘伟,刚把一车水果、蔬菜从云南拉到贵州,在高速路服务区做短暂休整。这份工作,让他获得不错的收入。回村工作收入不如在外跑运输,但刘伟没有过多犹豫:“讲奉献,当过兵的人都有这样的情怀。”

2012年2月,刘伟担任双河村党支部书记。他把双河村在外发展的“能人”都请了回来,在村民大会上共谋未来。

96位村民代表挤满会议室。“有的人好些年没回村,没想到竟然回来了。”当时的村民兵连连长吉永江,对那次会议记忆犹新。

先修路——大家的意见一致。刘伟下定决心,3年时间,要让全村通水泥路。

为了修路,刘伟一次次往县里跑,去相关部门联系协调。县里一位领导说:“修路的材料能保障,但施工队伍恐怕你们得自己找。”

“那我们自己修!”刘伟一口答应。

听说村里要修路,村干部和退役军人带头出工,村民积极参与,水泥路顺利修通。修通的路迎来验收小组,一番检查下来,验收的同志冲刘伟竖起大拇指:“你们这条路找哪家公司修的?很不错咧!”

刘伟故作神秘:“我们这条路是‘双河公司’修的!”

“双河公司?没听说过。”

“双河公司的成员就是双河村村民。我们修路的秘诀只有一个:把村里的路、大家的路当作自家屋头的事来搞!”

十几年过去,走在平整的村道上,刘伟不时想起当年村干部和退役军人带领村民修路的情景,想起把路修好的秘诀——“把村里的路、大家的路当作自家屋头的事来搞!”

据统计,在毕节市火热的乡村振兴实践中,活跃着1600余名像刘伟一样的“兵支书”。

谈到拥军的打算,他说——

“要用最好的服务,擦亮‘威宁兵’品牌”

贵州威宁民族中学学生看望李金花(左三)老人。

采访期间,笔者与威宁籍老兵陈灿一起前往海拉镇,看望王发坤烈士的遗孀李金花。王发坤是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主人公梁三喜的原型,在一场战斗中英勇牺牲。丈夫走后,当时只有26岁的李金花没有改嫁,而是辛苦打拼,替他还清欠乡亲们的债务。

李金花的故事,让陈灿深受感动。一直以来,他总是尽己所能为老人提供帮助。

上一次去看望李大娘,陈灿的身边多了一位朋友陈大鹏。陈大鹏平时总听陈灿说起李大娘的故事,那次说什么也要跟着去看看老人。见到李大娘,他们询问老人还需要什么帮助。

“政府没忘了咱,你们看看,啥也不缺嘛!”老人露出笑容。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李金花一家几年前从土房搬进新修的房屋,家具和家电都是崭新的。

“这里还可以摆个衣柜!”看到房间一个角落里空空的,陈大鹏像好不容易等到机会似的,拉着陈灿转身就走。

来到镇上的家具店,他们给李大娘挑选衣柜。两人本来选了双开门式的衣柜,钱都付了,突然想起空间有限,怕柜门打开时有可能撞到老人,又特意换成推拉门式的。

如今,陈灿担任当地一家拥军组织的负责人。这次去看望李大娘,他忍不住对笔者念叨:“你说,拥军没有固定模式吧?慰问烈士亲属算拥军,有时候发朋友圈也算——我把国防教育进校园的内容发到朋友圈,开展国防宣传,这也是拥军嘛!”

近年来,在威宁退役军人事务局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当地拥军优属氛围日益浓厚。谈到未来的打算,陈灿说:“要用最好的服务,擦亮‘威宁兵’品牌。”

站在高处远眺,乌蒙巍然,林峰苍莽,一条蜿蜒的盘山路在山间打着弯,在笔者眼前铺展开——这条路,从红军长征时期绵延至今,无数威宁儿女沿着这条路走进军营,把青春献给祖国;退役后,他们依旧从这条路返回家乡,继续为地方发展、人民幸福奉献担当……

受访者供图

制图:扈  硕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