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千里眼”“顺风耳”
——记安徽省灵璧县民兵应急通信保障连
■彭流萍 田建灵 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段艳梅
四月的皖北,春光正盛。
“过境部队开进途中电台遭‘敌’干扰中断,令你连迅速抢通……”这天上午,一场以保障过境部队指挥通信为背景的实兵训练,在皖北某山地紧张进行。
接到支援保障指令,安徽省灵璧县民兵应急通信保障连连长薄涛果断下达启动备用指挥链路指令,民兵们快速构建自组网,通过系留无人机架设空中基站……很快,过境部队的指挥通联便恢复正常。
走下训练场,灵璧县人武部领导自豪地介绍,该连是他们向战编建、向新聚能、为战攻关锻造的应急通信保障力量,去年7月,代表安徽省参加战区群众性练兵比武,一举夺得通信专业援战行动和教学组训两个第一名。
该连组织卫星通信标准化考核。彭流萍 摄
3年前,一次抗震救灾训练,县人武部按照应急救援预案展开行动,可通信联络环节状况百出:老旧装备“抛锚”,临时抽组的专业人员面对陌生环境慌了手脚,指挥中心与各行动小组之间的联络中断……
痛定思痛。军地联合复盘,决定借助当地大力发展信息通信产业的东风,向新聚能,通过编组专业化人才、预征智能化装备,打造一支专业精、装备新、技术强的民兵通信队伍。他们瞄准辖区内通信领域精英人才,预编一批通信工程师、无人机操作手、网络安全员等专业人才和多年从事通信专业的退役军人;多渠道预征光缆机、应急通信车、卫星便携站等装备。
然而,让县人武部领导没想到的是,这支队伍第一次亮相,就栽了个“大跟头”:民兵胡国庆在本单位是公认的业务尖子,但走上训练场,面对诸多干扰,他使出浑身解数,也没能在规定时间内建立起稳定的通信联络……
“人马齐整也不一定能打胜仗。”如何让业务骨干变成“战场尖兵”?县人武部组织召开军地联席会议集智攻关。大家一致感到,向平战结合要战斗力,在平战转换中提高民兵的军事技能。为此,他们与地方通信企业开展频谱共享、设备互联等行动,邀请设备生产厂家与军队院校专家、军兵种部队业务骨干现场指导帮带,与驻军部队开展联训联演。同时,紧贴援战保战需求,布设实战化训练环境,通过预设电磁环境、网络攻防等环节,完成多次人装配套“一个过程”模拟演练。退役军人、民兵骨干吕彬彬在军地专家指导下,带领网络通信小组很快掌握新系统操作方法。前不久,在跨区支援演训中,面对峡谷、高山等复杂地形,他和小组人员利用无人机中继通信,成功建立应急通信链路,保障演训取得圆满成功。
“衣服从没有干过,干劲从没有泄过。”去年6月,接到上级代表安徽省参加战区比武活动指令后,连队第一时间动员集结。在夏收将至、农机热销的节骨眼上,身为农机经销商的民兵杨红伟,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训练,“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毫无怨言,他说:“当年家乡人民倾出所有支援淮海战役,作为新时代的民兵,我牺牲点个人利益不算啥!”
“这种不怕苦、敢拼搏、勇奉献的精神,源于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连队指导员朱翔坤告诉记者,该连预建党支部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利用淮海战役主战场的红色资源优势,采取“战地夜话”的形式,围绕“民兵是什么”“当民兵干什么”“练兵为什么”“我该做什么”展开讨论交流,人人亮身份、坦心迹、话担当,为遂行使命任务打下坚实思想根基。
在杨红伟等人的带动下,全连官兵一条心、一股劲,一举拿下战区群众性练兵比武活动通信专业的两个第一名。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面对荣誉,县人武部领导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持续指导该连向新兴领域拓展突破,让“千里眼”“顺风耳”更加高效灵敏,真正成为应战应急的“拳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