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护绿二十余载 这位老兵守护子孙后代的“绿色家园”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郭发海 尹鼎 责任编辑:杜圣智 2025-05-10 08:12:25

退役军人宋财富沙漠护绿二十余载——

守护子孙后代的“绿色家园”

■郭发海 尹 鼎

宋财富维护滴灌设施。郭发海摄

晨曦微露,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一片广袤的林地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2师31团基干民兵、护林队队长宋财富早已忙碌开来。当滴灌系统启动,清澈的水流缓缓滋润着这片沙漠绿洲。

从高处极目远眺,眼前的这片绿洲,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将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木塔格沙漠分隔开来。这条“绿色生命线”,承载着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守护这片绿洲,是宋财富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时光回溯到2002年,在新疆军区某师服役的宋财富告别军营,回到31团。31团地理位置特殊,南临塔克拉玛干沙漠,北接库木塔格沙漠,两大沙漠之间最窄处仅相距3公里。“无风三尺沙,风来沙飞扬”——宋财富从小在这里长大,沙进人退的景象,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深处。

为守护家园,多年来,团场的干部职工们怀着“誓把沙漠变绿洲”的信念,投入到植树造林的战斗中。这场与沙漠的较量,既是一场阻击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宋财富退役不久,也主动加入战斗。

宋财富至今记得,那时候大家人手一把铁锹、一个水桶,扛着树苗、背着干粮和水壶,一头扎进沙窝子里,一干就是一整天。夏季,沙漠里温度升至近50摄氏度,汗水和沙子混在一起、糊在身上,但大家仍努力坚持。

一年年接续奋斗,他们终于在沙漠的夹缝中,筑起一道长约11公里、宽约200米的生态屏障。亲身参与其中,宋财富深知这片林地的来之不易。他主动请缨担任团场的义务护林员,几年后编入团场护林队,成为正式队员。

“生态林建成初期,苗木还十分矮小,如果不好好管护,大家的心血可能就白费了!”带着这样的使命感,宋财富每天穿梭在树林间,精心呵护一株株苗木。从最初的徒步巡林,到后来骑上摩托车,再到如今开着车,20多年过去,宋财富已把林地当成“第二个家”。

2019年,一场严峻挑战不期而至。因当地气候干旱、久未降雨,大片林地面临枯死的危险。已是护林队队长的宋财富临危受命,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带领护林员们肩扛手抬,一米一米铺设滴灌管道。手掌磨出了血泡,他简单缠上纱布后,又继续投入繁重的工作;资金出现缺口,为不耽误进度,他掏出半年工资,把材料费垫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得到清水浇灌的生态林,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日常管护巡林,最远的线路有40多公里长,近一点的也超过10公里。工作虽然辛苦,但当过兵的宋财富不怕苦、不怕累,在他眼里,这就好像一场场“军事拉练”。每次巡林,他带着水壶、望远镜、通信器材这“三件宝”,一早出门,天擦黑才回来。遇到特殊情况,他工作起来更是“没了时间点儿”。

一年冬夜,一场野火借着北风疯狂蹿向林地。发现情况后,宋财富迅速组织人员,抄起铁锹冲进火场,奋力劈出隔离带。等到火情被完全控制,已是凌晨时分。20多年来,他和队友们数次扑灭“初期火灾”,制止各类违法用火行为400余次。

“治沙护林不能光靠一股蛮劲,还得多动脑筋。”依托多年实践,宋财富摸索总结出一套“草方格压沙+耐旱植物固沙+沙产业增收”的复合林地管理方法:用芦苇扎设的草方格锁住流沙,利用四翅滨藜防风固沙,在梭梭林下嫁接中药肉苁蓉,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一经验,为团场更好开展治沙护林工作提供了借鉴。

如今,上级在林地重要点位架设了瞭望塔,安装了智能监测系统,能够对火灾等突发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不过在日常巡护工作中,宋财富和队友们依然不敢有丝毫懈怠。“技术只是手段,为子孙后代守护好‘绿色家园’,归根结底要靠每一个人的责任感。”熟练掌握智能监测系统的同时,宋财富和队友们保持着巡逻的习惯,“这些苗木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亲眼看着它们健康成长,我们心里才踏实。”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团场生态林面积逐年增长,防沙治沙体系逐步形成,防护林林网化率达到90%。“过去风沙大的时候,棉花每年得补种四五次,现在一次就种好了。以前团场每年大风沙尘天气有20多天,现在基本控制在10天以内。”谈起这些年的变化,在团场生活了几十年的退休职工王先华感慨不已。

人进沙退,这个当地群众心中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正一步步变为现实。更让宋财富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年,不少年轻人从前辈手中接过铁锹,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工作,守护这片“绿色家园”。

2024年,因在治沙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宋财富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迎着朝阳,宋财富登上瞭望塔。远处,曾经肆虐的沙丘,被生态林牢牢锁住;近处,沾在滴灌管道上的水珠,闪着晶莹的光芒……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