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有一群“红棉老兵”
——走近广东省广州市退役军人志愿服务群体
■解放军报记者 陈 涵 特约通讯员 陈美
图①:卢运柏参加“老兵永远跟党走”宣讲活动。
图②:王允个(中)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图③:“广东好人”谭建鹏(右)看望当地老兵。
图④:罗仲哲(左二)和战友参加当地退役军人服务站组织的优抚政策咨询志愿服务。
图⑤:“红棉老兵”飞翔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队员开展排涝工作。
受访者供图
在广东省广州市,近2.7万名退役军人志愿者,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红棉老兵”。
以“红棉”为名,是因为红棉枝干挺拔、花开如火,历来有“英雄花”的美誉,能激励老兵永葆军人本色。
“红棉老兵”退役军人志愿服务群体的标识,是在一朵盛开的红棉中,嵌入一名敬礼老兵的剪影。佩戴着这一标识的老兵们,一次次将他们的“最美剪影”留在救援一线、街巷阡陌,让一股股暖流涌动羊城。
前不久,我们走近了这群老兵。
那身军装,一直穿在心里
羊城几日采访,相比“红棉老兵”的一个个故事,他们的声音同样令人难忘。忆起军旅往事,老兵们的语调常常不自觉地上扬。这代表着一种刻在骨子里的骄傲——曾在军旅,是他们一生的荣光。
今年70岁的“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卢运柏,担任“红棉老兵·永和街东纵精神传承连”志愿服务队的“政治指导员”。多年前在战场上,作为连队副指导员的他,曾带领“排雷敢死队”冲锋陷阵,为后续部队“撕”开通道。
排雷任务危险,一不留神就可能牺牲。可当连队组建“排雷敢死队”的消息传到各班排,官兵们仍争先恐后:“我来”“我上”……
“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多可爱呀!”说起并肩作战的战友,卢运柏提高了声调。紧接着,他眼圈红了:“那一仗,我们连有30多位战友牺牲。这些年,我积极参加志愿服务队,总想着为老兵、为社会多做些事,就是因为经常想起那些战友。他们教会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子弟兵。”
多年来,每次去烈士陵园祭扫,卢运柏都会把志愿服务队里的新鲜事一一说给战友们听:“我们刚刚组织了捐款,为两位腿脚不好的战友买了轮椅,方便他们外出”“街道里不少家长不能按时接送孩子,我们安排了几名老兵去帮忙”“前几天我去学校讲咱们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很入迷”……
说起投身志愿服务的初衷,“红棉老兵”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队长王允个,与卢运柏有着相似的感受。
王允个从军24年,作为心理医生的她,曾参加汶川地震群众心理援助等任务。2019年,即将挥别军旅的王允个,面临职业发展的两个选择:根据政策安置到有关部门任职,或是自主择业在心理咨询领域继续耕耘。
在人生的紧要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王允个选择了后者。让她做出这个选择的理由,除了对心理咨询专业的热爱,还有来自内心的笃定声音——
“干这一行不管收入怎么样,能够帮助别人,能够带来价值感。我在部队当心理医生这些年,积累了不少经验。回到地方,要是还能靠这些本事帮别人迈过人生的坎儿,我觉得脸上有光。”
与多位“红棉老兵”对谈,我们感到当年的那身军装,一直穿在他们心里。在他们心灵的天平上,军旅岁月始终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换个“战场”,继续为人民冲锋
走进“红棉老兵”飞翔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队部”,墙上悬挂的15面锦旗,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临危不惧、果断出手”“抢险救危、真情为民”……透过那些烫金的大字,我们能够想象,拟定这些语句、制作这些锦旗时,被救群众一定怀着真挚的谢意、满满的深情。
2020年夏天,受持续降雨影响,广州市花都区梯面镇发生泥石流。根据任务要求,飞翔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需尽快赶往蒙田村,转移两位被困老人。前往蒙田村的一段必经之路上,有10多处塌方,淤泥吞噬道路,最深处没过腰部。
任务迫在眉睫,眼看部分路段泥泞不堪、难以通行,队员们就地取材,迅速搬运附近被风吹倒的树木,在淤泥上铺成桥,逐一“爬行”通过。历时4个多小时,他们终于抵达被困群众家中。
“那是志愿服务队成立后,我们第一次参加大型救援,经验不太丰富。”回想当时的情景,飞翔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队长李平为队员们的勇敢感到骄傲,“当时大家心里想的就是救人,两位老人顺利获救,大家都挺开心的。”
李平告诉我们,飞翔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的队训是“默默奉献,服务社会”,这是队员们共同商量确定的。“当过兵的人应该有更多的社会担当,大家都这么认为。”李平说。
采访中我们还发现,在“红棉老兵”退役军人志愿服务群体中,许多老兵不是专业的应急救援队成员,但在群众需要的时候,依然义无反顾挺身而出。
2022年2月的广州,春寒料峭。天河区猎德街道老兵谭建鹏途经琶洲大桥时,听到有人呼救。他连忙向桥下望去,只见一位老人在水中挣扎,随水流越漂越远。没有过多犹豫,谭建鹏接过他人递来的救生圈,跳入江中。游到老人身边,谭建鹏快速为他套上救生圈,一点点推着他游向岸边。
谭建鹏救人的经过,被现场市民拍摄下来,经媒体报道后获得网友点赞。“我是看了视频,才觉得自己当时蛮有力气的,正常情况下我可能游不了那么远。”谭建鹏还记得那天他穿着薄毛衣,下水后阻力较大,“当时也没想其他的,只想着赶紧救人,身体的爆发力或许就来源于此吧。”
不只是在危急时刻冲锋在前,“红棉老兵”为人民服务的身影,亦出现在街巷阡陌。
“红棉老兵”医疗卫生志愿服务队成员牛立志,在医院工作之余坚持到偏远山区开展义诊和肿瘤防治科普讲座。他希望发挥专业优势,为癌症患者抢回“黄金干预期”,当好守护群众生命健康的“哨兵”;越秀区“红棉老兵”红色宣讲团成员罗仲哲,常去中小学义务宣讲,他把自己当年在战场完成的一幅幅速写,自费印成明信片送给学生,希望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就像红棉果实中的棉絮随风飘向羊城各个角落,在不同领域、不同“战场”,一位位“红棉老兵”,总是出现在群众需要的地方。
前行路上,我们都有“小目标”
2020年,对广州市退役军人志愿服务群体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统筹打造“红棉老兵”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品牌,当地原有的各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统一“归建”,拧成了一股绳。
“国家对医疗义诊有一定要求,在退役军人事务局指导下,我们充分了解规章制度,得到相关部门支持,可以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牛立志感慨。
卢运柏也感受到组织化运转带来的变化:“队员们参加志愿服务的热情更高了,集体荣誉感也更强了。”
当奉献的种子有了自我生长的力量,越来越多的退役军人加入“红棉老兵”队伍中。
前不久,江德银和其他31名新加入“红棉老兵”飞翔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的退役军人,刚刚结束为期两周的入队培训。退役侦察兵传授野外搜救及求生技能,海军退役老兵牵头潜水救援培训……江德银感慨,队里的前辈们心怀热忱、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大家共同的想法,是“把队伍建设好,更好地服务群众”。“未来,希望我也能发挥专业特长,为队伍发展壮大贡献力量。”江德银说。
和江德银一样,前行路上,许多“红棉老兵”都有自己的“小目标”。
过去几年,李平获得了城市搜索与营救、水域救援等多个领域的专业证书。“想要把应急救援工作干好,肯定需要不断学习。”李平说,未来他还会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我们顶着‘红棉老兵’这个名字,就要给这个名字争光”。
100场肿瘤防治科普讲座,是牛立志给自己定下的“小目标”,目前他已完成近30场。“如果有一天目标完成了,还有什么打算?”我们问牛立志。他略一思索,随即露出笑容:“还是办义诊、搞科普,还会有下一个‘小目标’。在这条路上,我的脚步不会停。”
采访中,我们不禁思考:“红棉老兵”为民服务的不竭动力源自何处?
谭建鹏的分享给出一种答案:“慰问老英雄时,他们一直感谢我们,可我们明明站在他们栽种树木的树荫里。与他们相比,我们在服务人民上做得远远不够。”
不同的老兵,或许会有不同答案。但万变不离其宗——群众的需要,是“红棉老兵”永远的集结号。
制图: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