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军地持续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
让红色记忆闪耀红色沃土
■周 搏 赵嘉合 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陈一琛
5月的大别山,游人如织。驱车从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城往北行驶半小时,便到了七里坪镇长胜街。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七里坪革命法庭、鄂豫皖苏维埃银行、鄂豫皖中西药局……长胜老街虽然只有600余米,却坐落着多处革命遗址。
游客张城从武汉市慕名前来探访,这里的数字技术体验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戴上VR眼镜,置身模拟战场,一边与敌人战斗,一边聆听语音讲解,真是一场别样的体验。”张城说。
七里坪镇是黄麻起义策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也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长胜街留存有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等18处革命遗址,其中8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条始建于明末清初、有300余年历史的古街,曾一度面临损毁和破坏。
看到百年古街如今重焕生机,长期投身文物研究保护工作的黄冈市文物局原副局长、国家文博研究员洪刚十分感慨:“这得益于黄冈市军地合力推进的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程。”
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黄冈市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革命战争年代,44万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投身革命,在这片热土留下1017处红色文化遗址和5768处不可移动文物点。
“让红色记忆在红色沃土上闪耀。”2017年以来,黄冈市军地联合制定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积极编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全面摸清“红色家底”,有效推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
“市里组织专家团队对黄麻起义旧址群、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等进行全面考证,完成48处重点文物修缮工程,实施红色遗址连片保护工程,打造大别山革命历史博物馆等4个区域性展陈中心。”该市文化和旅游局领导介绍,伴随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和日益普及,军地还不断推动本土红色资源数字化保护和开发,运用数字技术对革命史料和烈士遗物开展3D扫描建模、更新完善全市文物资源信息数据库、搭建红色资源数据馆、推进馆藏文物档案数字化管理等。
“大规模运用数字技术,既是保护红色资源的现实需要,也是丰富红色文化呈现形式和传播途径的重要举措。”2020年,黄冈军分区联合地方相关部门,成立“黄冈红色文化数字馆”项目工作组,运用数字技术整合零散分布的各类红色文化资源。
“我们走村入户,对分布在全市各处的红色遗址遗迹进行走访调研、收集整理、登记造册、分类归档,拍摄了1200余张照片,摄制了1000余分钟的视频,结合红色历史档案撰写近80万字的文字材料,最终历时1年建成‘黄冈红色文化数字馆’。”参与该项目建设的工作人员介绍。
红安县人武部职工黄洁擅长摄影摄像,是“黄冈红色文化数字馆”项目工作组成员。在拍摄记录过程中,为选取最佳光线和角度,他常常在清晨或傍晚穿梭在革命遗址遗迹间。一次,为了拍摄一处位于山林中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他不慎摔倒,膝盖和手掌擦伤,只是稍作处理,他便又投入工作。
“黄冈红色文化数字馆”项目工作组成员、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管理处专职副主任袁珊红在构建革命纪念馆的虚拟模型时,遇到了难题。“馆内一些复杂的建筑结构使用软件建模容易变形,我们联合技术人员反复研究攻关,通过高清3D扫描仪多次扫描和数据融合,最终完成高精度的虚拟模型构建。”袁珊红说。
“黄冈红色文化数字馆”的建成,为红色遗址遗迹提供了全新的展陈和参观学习体验。前不久,黄冈军分区组织所属人员前往黄冈革命烈士陵园开展现地学习教育。外出执行任务的文职人员欧阳伟因无法参加线下学习,便利用手机登录“黄冈红色文化数字馆”进行线上“游览”,同步聆听光荣战史、革命传统讲解。“数字馆突破时空限制,身在外地也能一同接受红色精神洗礼。”欧阳伟说。
随着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程的持续推进,该市军地还充分依托城市的红色遗址遗迹,打造“千里跃进大别山”“将军故里寻访”等红色研学路线,推动国防教育融入生活。
“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完成游戏任务,真的很有趣,还想再体验。”在黄冈市博物馆,黄州区小学学生陈雅南领取“寻找革命文物”闯关游戏奖品后兴奋不已。她和同学们通过博物馆APP进行线上打卡,在虚拟角色引导下,陆续找到“隐藏”在博物馆内的革命文物,完成游戏任务。
“这种‘实物+数字’的方式,让革命故事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们眼前,深受学生喜爱。”看着学生们灿烂的笑脸,带队教师李蔚心中满是喜悦,“新颖的形式不仅能提升学生主动了解革命历史的兴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家国情怀。”
“黄冈市红色文化保护利用的系列举措已结出累累硕果。”该军分区领导介绍,下一步,军地将持续利用数字技术深化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加强与学校、社区、企业等多方合作,更好发挥红色资源的铸魂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