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英雄之名 传红色薪火
——记湖北省恩施市“何功伟民兵连”
■梁乾坤 谢 顺 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陈一琛
“何功伟民兵连”新入队民兵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庄严宣誓。罗 浩摄
武陵山东部,湖北省恩施市方家坝,云遮雾绕的山林之中有一条100余级的石阶路。
84年前的冬天,26岁的中共鄂西特委书记何功伟戴着镣铐,走上这条石阶路。国民党反动派威逼利诱“回一回头就不杀”,但何功伟昂首高唱《国际歌》慷慨就义……
2025年的盛夏,“何功伟民兵连”组织新入队民兵踏上这条石阶路,重温红色历史,追寻英雄足迹。
“1935年底,20岁的何功伟积极响应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活动;1938年,武汉沦陷,何功伟指挥游击队,在丛山密林中伏击日寇;1941年,国民党反动派策动‘皖南事变’,白色恐怖蔓延到恩施地区,何功伟不幸被捕。就义前,他在给父亲的家书中写道‘儿除慷慨就死外,绝无他途可循。为天地存正气,为个人全人格,成仁取义,此正其时……’”恩施烈士陵园何功伟烈士墓前,年逾古稀的老民兵杨世永深情讲述,新民兵眼中泛起泪花。“100余级石阶见证了烈士的慷慨赴死,那封家书则写满了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
20世纪70年代,方家坝村组织民兵管护何功伟烈士的囚居地、就义处和坟茔,杨世永便是其中一员。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83年的一个夏夜,山火突发,威胁到何功伟烈士囚居地遗址。杨世永和民兵们心急如焚,挥舞柴刀,在遗址周围砍出3米宽的隔离带。“当时胶鞋底都被烫穿了,但我们想到这里写满了红色记忆,绝不能烧毁!”2000年,当地政府修建烈士陵园,20多名民兵主动请缨,利用农闲时间抡铁镐劈山开路,硬是修通了两条青石步道。也是在那一年,方家坝村正式更名为何功伟村。
2024年3月,恩施市人武部整合何功伟村及周边村民兵力量,组建“何功伟民兵连”。队员们深知,以英雄名字命名,不单单是一个称谓的变化,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我们坚持以传承英烈精神为载体,大力培育民兵战斗精神,激励民兵苦练过硬本领、争当后备尖兵。”在该市人武部领导看来,刀靠磨、钢靠锻,真功硬功靠训练。他们立足山区特点和任务需求,紧盯防汛抢险、森林灭火等急难险重任务展开针对性训练,着力提升民兵队伍专业技能。
“突发山火,火借风势迅速蔓延,请迅速前出处置……”今年初夏,一场贴近实战的森林灭火训练在鄂西深山腹地展开。接到指令后,“何功伟民兵连”民兵紧急操控无人机升空,热成像镜头精准捕捉火头位置与蔓延态势,投送急需的灭火与补给物资;地面灭火突击组背负风力灭火机、高压水枪等装备,在高温炙烤、崎岖难行的火场边缘强行突进,开辟隔离带、压制火势……“训练场连着战场,只有练好‘看家本领’,才能守好这片土地,才能无愧这面英雄旗帜!”该民兵连连长黄伟掷地有声。
连旗在前,使命如山。进入主汛期,恩施市遭遇多轮强降雨。一天,清江河水位暴涨,小渡船街道土司路后滩涂空地停放的数十台车辆面临被洪水冲走的危险。“何功伟民兵连”闻令集结,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倾盆大雨中,民兵们蹚过没膝的河水,疏散群众、转移车辆。民兵熊浩转移车辆时,小腿被水中树枝划了一道深深的伤口。经过简单包扎,他又转身冲回任务一线。“无论前方有何艰难险阻,何功伟民兵绝不回头。”熊浩坦言。
传承,不仅是时间的接力,更是精神的延续。为讲好英雄故事,该民兵连主动加强对外交流,与市内多所中小学校建立共建关系,定期开展国防教育进校园活动。民兵队员们还在恩施烈士陵园、何功伟村政治生活馆等红色场所担任义务讲解员。前不久,湖北省军区举办“当那一天来临”主题党课,该民兵连民兵、全国“老兵宣讲团”成员代义走上讲台,向官兵讲述何功伟烈士“绝不回头”的感人故事……
英雄精神激励人心,红色血脉传承不息。该民兵连虽然组建时间不长,但已受到军地表彰10余次,在上级组织的比武竞赛中多次摘金夺银,成为该市的一张闪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