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茂县民兵带领乡亲建设番茄种植基地——
“迷彩绿”托起“致富红”
■蔡 飞 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郑继林
茂县民兵对番茄进行抽样检测。赵学明摄
金秋的川西北高原,阳光穿透云层,洒向羌山深处的茂县土门镇建设村。番茄种植基地里,红玛瑙般的果实压弯了藤蔓,20余名村民挎着竹篮穿梭其间。人群中,几抹跃动的“迷彩绿”格外醒目,民兵排长卞思忠正带领队员与乡亲们一同劳作。
“滴灌带往左移30厘米,对准苗根……”早上7点,卞思忠的指令声已回响在田间。这位身兼“民兵排长”与“致富带头人”的羌族汉子,正指挥民兵骨干铺设新一批滴灌管道。年初基地筹建时,正是这支队伍扛起了最艰巨的任务:冰冷的冬雨和寒风中,民兵们连续奋战3天,在坡地上平整出6亩梯田;为抢农时,他们肩扛钢架徒步上山,肩膀磨出血泡也不停歇。
5月春旱突袭,拇指大的幼果面临枯萎。凌晨3点,镇武装部集结民兵们打着手电赶赴3公里外的山涧,用水桶接力运水,天亮时,终于把蓄水池蓄满。民兵杨斌回忆,当清水汩汩流入干裂的土地,乡亲们的眼眶湿润了。
目前,在番茄种植基地务工的23名村民中,9人是民兵。“温度28.5℃,湿度70%,符合熊蜂授粉条件……”在挂着“民兵科技岗”标牌的第3号棚区,民兵雷志文正手把手教村民如何使用手机APP实时监控大棚情况。
基地内,民兵们的责任区不仅是教学课堂,更是“科技示范田”。卞思亮改造滴灌喷头,使节水率提升至40%;女民兵彭富花试验黄板防虫法,农药使用量减少一半;卞思忠设计出可升降藤架,让采摘效率倍增……在民兵推动下,基地建立全流程品控体系,每筐番茄贴有溯源二维码,客户扫码即可查看番茄生长日志。“咱们的番茄卖到了成都的超市,价格比普通品种高3成。”民兵任泽席指着“民兵科技示范户”奖牌,黝黑的脸上满是自豪。
“弯道减速,货箱篷布扎紧!”丰收季,民兵巡逻队的红袖标在村道上格外醒目,他们还组成交通疏导组,在险峻的“九道拐”设岗值守。针对鲜果运输时效要求,镇武装部还专门组建民兵应急运输分队,5辆贴有“民兵助农专车”标识的货车随时待命。
一年夏天,暴雨冲毁通往都江堰的道路,民兵运输队绕行百余公里,准时将500箱鲜果送抵超市。“‘迷彩绿’就是信用保证!”收购商在感谢信中写道。
“迷彩绿”托起“致富红”。一辆辆满载蔬果的货车翻山越岭,驶向山外,高原村寨的村民们又有了新的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