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关升级,为巡边飞行“换挡提速”
一场风雪过后,南疆军区某边防团吐尔尕特边防连迎来了难得的晴空。伴随着任强的手势,无人机腾空而起,飞向指定地域、接受测试。实时画面很快传回后方,任强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200多个日日夜夜,10多名技术人员接力攻关,无人机终于完成了改装升级,各项指标正常。这背后,是任强和他的团队付出的大量心血。
“像过关一样,每过一关就像打了一场胜仗。”任强说,技术突破的第一道难关,是实现无人机充足的续航能力。传统的电动四旋翼、固定翼无人机无法满足航时要求,而且高原氧气密度越小,飞行器获得的升力越弱,加之气流多变、风力影响,对无人机性能是巨大的挑战。为了确保无人机能够执行长航时、远距离的飞行任务,技术团队尝试采用无人机油电混合技术,提高燃油利用率,提升了无人机的续航时间。
熟悉无人机的人都知道,传感器决定了无人机飞行的稳定性。尤其在恶劣环境下,传感器失灵会导致飞行器失控。如何确保无人机在高海拔、气压小的高空保持飞行操控稳定性成了棘手难题。
通过分析前期在高海拔地区测试中采集的数据,技术团队优化了无人机飞控、空气动力、静强度材料等方面设计,并多次赴边防部队进行运动侦察、悬停监控等试验,成功实现无人机在极端环境下仍具有操控稳定性,最终过了“操控关”。
信息回传是他们面对的另外一道难题。任强和技术人员几经商议,最终通过提高无线电数据链配置标准和卫星导航稳定性的基础上,提升了无人机抗干扰能力。经过测试,改进后的无人机在各方面性能上都达到了要求。这一次,任强有了足够的信心,他随即带上“提速”装备走上高原。
无人机飞至海拔5000多米后,操控一切正常,回传图像没有问题。可在返航时意外事件发生了,操控装置突然失灵,无人机瞬间失控,眼看无人机即将坠毁。任强马上重启操控器、开启一键返航模式,无人机悬停数秒后开始稳稳下降。没想到,在“最后一公里”无人机“冒了泡”,这给还处在兴奋中的大伙浇了一盆冷水。
回到驻地,任强和团队成员难以入眠。他们围坐在一起分析原因,是因为当地磁场影响导致短暂失控?还是下降速度过快导致在下降气流中失速?在这样的高海拔环境,如果按常规的“之”字形返航,很容易偏离飞行路线。
周思彤马上翻阅数据参数,参考类似案例,最终计算出可以启用一键返航的目标高度,找到了更符合实际的返航方法。
从克服动力不足到提升远距离传输能力,再到完善传感器、校准卫星导航,无人机团队走的每一步都异常艰辛。他们明白,有了无人机的“换挡提速”,边防战士不需要再冒生命危险翻越天堑、巡逻盲区,巡边效率将大大提高,他们付出的一切都值了。
带任务实飞,“飞行模式”的正确打开方式
喀什军分区某边防连,官兵整齐列队。这一次,官兵是考官,检验这架高原无人机的实飞效果。
“带任务实飞才是检验边防无人机性能的最终标准。”任强说,只有用实飞来验证效果,才能得到官兵的肯定,拿到高原“准飞证”。
高山天堑间,无人机时而上升下降,时而拐弯转向,不断将前方画面实时传送到后方。无人机的精彩表现,赢得了官兵的赞扬。
喝彩过后,官兵们的一连串发问随之而出。“雨雪天气,能正常巡逻吗”“边防无人机是否有能力完成夜间巡边任务”“高原环境恶劣,任务途中突然熄火怎么办”……试飞结束后,任强他们意识到,他们的无人机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急兵之所急,应兵之所需。带着官兵提出的十几个问题,这个团队再次发起科研攻关。技术攻关组迅速着手设计,加装热成像模块,但有人认为边防无人机夜间使用机会少,这会增加无人机重量。“官兵是装备的使用者,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更具有实战价值。”任强说,军工人的职责,就是要满足官兵的需求,并不断对装备加快完善好。
随后,研发团队为发动机安装了防雨雪护罩,改进了动力系统,发动机熄火后有自动打火功能;根据边防连任务区域特点,能自动规划起飞返航航线,有效应对各类复杂环境下的实飞要求。
“不要大角度改变方向,要注意与油门配合。”“如果无人机在空中突然失灵失控,不要盲目操作,双手离开操纵器,让无人机自行调整保持悬停。”为了让官兵们更快地熟练操作无人机,任强带着团队成员,专门到边防连开展现场教学,传授实操方法和维修技能。经过反复练习,官兵们熟练掌握了无人机的参数设置和操作要领,遇到一般故障也能自行排除。
“官兵们感谢我为高原巡防提供了现代化巡边手段,其实我更感谢这些可爱的战士们,他们的故事里也有我的一段人生。”任强对记者说,边防走多了,他的心与官兵的心越来越近,仿佛有一根绳子牵着自己,绳子的另一头是可爱又朴实的边防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