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从龙头带动、要素聚集到园区4.0,感悟产业园的升级换代之路:不是争霸赛,而是接力跑——
融合共赢的快车道
2018年5月,商务部公布201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在219家国家级经开区中,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位列综合排名第一。
谁能想象,1994年园区建设时,这里还是一片农田。与当时全国5个经济特区中的那些园区比起来,苏州工业园区可以说毫无优势。一家龙头企业的入驻,才让园区走出了徘徊不前的尴尬。
军民融合发展的道理也是如此,过去那种“圈一片土地、布几个产业、发展一批企业”的传统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已经时过境迁,亟待在管理体制、市场机制、运营模式上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实现“二次创业”。
以山东东营产业园区为例,从过去石油装备产业“一枝独秀”,到如今新材料与新能源、智能制造业、生物科技产业等众多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其中最大的军民融合特色在于,以要素集聚为发展路径,靠不同产业要素之间的密切关联,打通上中下游企业,带动吸引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研发能力强的项目和企业落户,逐步培育形成彼此依赖、相互共生的产业链。
放眼全国,许多地方正在用“园区4.0”的理念,争创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园区。以可复制、可推广、可认证的现代治理标准体系为支撑,园区与企业之间依存共生、协同发展,构成一个融合共赢的创新融合体。
大格局才有大发展。从东部长三角的上海、江浙,到中部的武汉、郑州,军民融合特色园建设发展一浪高过一浪。各地在园区定位、产业选择、主导产业培育等方面,既迥然有别又互通款曲。
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实践证明,各地军民融合产业园之间不是争霸赛,非要争个你高我低不可;特色园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产业园基础上的再发展。从产业园到特色园的跨越,是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新起点,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