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军区组织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参与生态建设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王 利 贺志国 杨建荣 责任编辑:李庆桐 2023-06-12 09:56:27

筑牢北疆绿色长城

——内蒙古军区组织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参与生态建设记事

■王 利 本报记者 贺志国 特约记者 杨建荣

阿拉善右旗人武部组织民兵维护沙生植物。王 鞅摄

“看着树林一天天扩大、沙地一天天缩小,打心眼里高兴。治沙造林这项工作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双庙镇的一片高大杨树林,民兵李军国正在修剪枝叶。他告诉记者,这些年,他和妻子在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地带植树,面积从几亩、几十亩扩大到近300亩,黄沙漫天的沙地渐渐焕发出绿色生机。

6月5日至6日,习主席在巴彦淖尔市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巴彦淖尔市地处华北、西北结合部,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要节点。我们将牢记习主席嘱托,更加积极组织官兵和民兵参与防沙治沙,支援地方生态建设、共建美好家园。”巴彦淖尔军分区领导介绍,进入新时代,军分区机关和杭锦后旗人武部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先后种植沙枣、梭梭、柠条等苗木30余万株,累计造林近8000亩,有效防止了土地沙化。

祖国北疆,曾水草丰美、牛羊成群,也曾风沙肆虐、荒漠蔓延。“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以前由于过度放牧、不当开垦和耕作、过度采伐森林等原因,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形势非常严峻。”内蒙古军区领导介绍,他们把参与生态建设作为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吹响了向荒山进军、为沙漠播绿的号角。

近年来,内蒙古军区组织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投身地方生态建设,参与60余个生态基地和胡杨林保护工程等重点生态建设。截至目前,该军区已累计完成50余万亩生态林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内蒙古军区领导介绍,他们按照“科技支撑、逐年推进、滚动发展”的思路,持续巩固集宁植树基地、商都植树基地、通辽“万亩林”、呼和浩特大青山基地等生态基地建设成果,逐年加大阿拉善左旗“青年世纪林”、杭锦旗防沙治沙示范基地、兴安盟“爱民生态林”建设力度,形成“东部抓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中部抓绿化荒山、西部抓防沙治沙”的生态建设格局。

在阿拉善左旗“青年世纪林”,白沙蒿、沙拐枣、红柳等沙生植物随风摇曳。“过去这里沙漠面积大,风沙多,许多人都搬走了。现在环境越来越好,大家又搬回来了。”正在给植物浇水的民兵包长命说,阿拉善军民经过20多年齐心治沙播绿,在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边缘,建成两条总长460公里、宽3至20公里的大型防沙阻沙防护林草带。

“习主席强调,要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这让我们深受鼓舞。”在杭锦旗防沙治沙示范基地,记者见到杭锦旗人武部第一批治沙人傅金荣。当年,他们率先进军库布其沙漠,第一次会战种下3000余棵杨树和1万余棵沙柳,一场沙暴来袭,几乎“全军覆没”。受牧区群众“猪油罐子种树”和“空瓶插花”的启示,他们创新“容器植树法”,将树苗连带瓶子一起种在背风处的干旱沙丘上,当年树苗成活率达70%以上。

在30多年艰苦治沙实践中,杭锦旗人武部官兵、职工逐步总结出固身削顶、撵沙腾地、前挡后拉、穿靴戴帽等20多种种树、护树、治沙方法,苗木成活率达85%以上,大幅提升了沙漠治理速度。一块东西长12.5公里、南北宽3.8公里,总面积7.4万余亩的生态林就此建成。“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在实践中探索新的科学治沙方法,提高治沙效率。”傅金荣说。

锚定目标,久久为功。内蒙古军民一茬接着一茬干,逐步构筑起一道东起呼伦贝尔、西至阿拉善的绿色长城。

“我们将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为筑牢北疆绿色长城、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贡献。”内蒙古军区领导表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