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沂蒙兵支书”成为乡村振兴特色品牌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于心月 郭潇宁 毕笑天 责任编辑:叶梦圆 2023-08-26 10:03:00

山东省临沂市大力加强兵支书队伍建设——

“沂蒙兵支书”成为乡村振兴特色品牌

■中国国防报记者  于心月  郭潇宁  毕笑天

“以前只有一条不到3米宽的进村土路,遇到会车可麻烦了。王书记来了后,带着大家修路、改善村容村貌、发展旅游业。如今,村子美了,环境好了,我们在山沟沟里也吃上了‘旅游饭’。”8月10日,记者慕名来到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西墙峪村,只见青山环抱,绿水萦绕,一栋栋白墙红瓦的民宿点缀其间,一幅生态宜居的美景映入眼帘。

村民口中的“王书记”叫王成成,是一名退役军人。2019年,她参加临沂市公开招考,被任命为西墙峪村党支部书记。4年来,在王成成的带领下,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多,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只是西墙峪村。在临沂市,像王成成这样的兵支书有1100多名,他们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突出作用,“沂蒙兵支书”已成为该市特色品牌。

临沂是沂蒙精神的发源地。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去上战场”,孕育形成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新中国成立后,累计超过50万沂蒙儿女参军入伍,投身国防和军队建设。退役后,他们不忘初心,牢记军人本色,赓续红色血脉,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近年来,临沂市充分发挥兵员大市的优势,遴选优秀退役军人担任村支书,打造乡村振兴“头雁”队伍,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2021年,村“两委”换届,该市面向社会公开招考,采取多种激励措施招贤纳士,吸引万余名退役军人报名参加,6194人当选村“两委”成员。

“当过兵的人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王成成说,“开展乡村工作并不容易,组织把我放到这个岗位,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我都不退缩。”

刚任西墙峪村村支书时,村民并不看好这个90后的小姑娘。西墙峪村是抗日堡垒村,曾经是山东纵队指挥机关、鲁中军区司令部所在地。王成成决定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挖掘红色文化,把西墙峪村打造成红色旅游特色村。发展休闲民宿、农家乐,需要流转空闲宅基地,部分村民思想保守,热情不高。王成成不厌其烦,一次次上门做工作,并带领村民外出参观学习,拓宽视野、增强信心。

王成成带领村民建成革命纪念墙、西墙峪红色文化记忆馆,修复抗战临时指挥所、战时医疗所、藏兵洞等遗址,让红色文化成为西墙峪村的亮丽名片。同时,她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争取上级资金,把进村道路从3米拓宽到7米。如今,该村打造的两条红色研学游精品线路,每年吸引5万余名游客前来观光,建成的12套民宿,节假日期间全部爆满。

“王书记真能干,带领大家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现在游客多了,饭店一天接待10余桌客人,营业额最低也有六七千元。今年‘五一’假期,平均一天接待40余桌。”在村里经营餐饮店的村民张德法,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笑容满面。

扶上马,送一程。临沂市通过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和帮带培养,着力建强兵支书队伍,每年组织针对性、全覆盖培训,并安排符合条件的433名兵支书参加在职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

该市还与某大型企业合作,开设“沂蒙老兵”数字化平台,研发推出公益教学程序,打造线上“老兵学院”。线下,他们整合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临沂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教学平台,开设乡村振兴、电子商务等专题培训班120余次。

走进蒙阴县古泉村,道路两侧现代化农业大棚整齐排列。产业园区入口,两个大型的蜜桃卡通雕塑热情“招呼”游客。“现在,早熟蜜桃已经成熟上市,今年我们种植的蜜桃还销往东南亚、中东的多个国家。”产业园区负责人介绍。

而在几年前,古泉村底子薄、集体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一年半换了3位村支书。兵支书刘元华上任后,动员村民发展蜜桃种植产业,并流转土地2400余亩,引进专业化企业,建成现代蜜桃产业园。早春,产业园内15万余株桃花竞相盛放,宛如世外桃源;盛夏,20多个品种蜜桃相继上市,订单应接不暇。走进古泉村农产品展厅,桃花酿、桃咸菜、桃木雕等各式桃制品琳琅满目。蜜桃产业园带动该村集体年增收90余万元,承包村民年增收10万余元。2022年,该村集体收入182万元,获评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村。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