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建昌县人武部民兵整组工作招法多效果好——
小山城算清编兵“大账”
■郝 博 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乔振友
人逢喜事精神爽。近段时间,辽宁省建昌县人武部军事科科长陈继伟“走路带风”。
5月底,他与部领导带领民兵分队参加全省集训考核,获得总评成绩第一名;6月初,他代表人武部在军分区介绍编兵练兵经验;7月初,他负责的民兵编组工作在半年工作总结中受到表扬。
民兵整组是省军区系统每年的例行工作,一般从年初开始,到6月份结束。任务时间看上去比较充裕,可这项工作与上半年征兵时间重叠,涉及军地协调的事项多,要想高标准完成并不容易。
建昌县地处辽西,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县,有许多外出务工青年,适龄编兵人口占在乡人数的比例不高。年初,人武部召开民兵整组工作部署会,几个乡镇专武干部现场倒起“苦水”。
还没干,就喊难?这让陈继伟始料未及。后来,他深入村居、社区摸实情。
一位村支书说:“多数青壮年在外打工,如果他们不回乡,咱们谈编兵相当于‘纸上谈兵’,除非有办法‘引凤归巢’。”
一位社区干部说:“虽然不少青年在外务工,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城乡差距缩小,特色产业兴起,不少人萌生回乡发展意愿。社区里的很多工作者就是从城里回来的年轻人。不过得有个前提,让他们感到有奔头……”
不少外出务工青年也向陈继伟坦露心迹:父母和妻儿在家乡,如果有发展前景,他们愿意回乡奋斗。
“必须提升民兵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获得感。”找到症结,陈继伟向人武部党委建议:协调军地有关部门,全面发动村(社区)党支部推荐优秀青年加入民兵组织,将他们作为村(社区)“两委”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同时加大对青年民兵在技术培训、创业贷款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推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筹划、一体部署。
有了政策支持,还须诚意打动。喇嘛洞镇肖杖子村青年崔新宇,在部队服役期间曾担任班长,军事素质过硬。2020年退役后,他一直在南方打工。“这是难得的民兵教官好苗子,一定要争取过来!”陈继伟多次动员他返乡加入民兵组织,并和村镇干部一起想办法帮他解决工作难题。今年4月,崔新宇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基干民兵。
向企业借力,是加强编兵的第二招。近两年,建昌县招商引资力度加大,许多民营企业进驻。一些企业反映,因为工人没招满,生产压力大,担心编兵影响生产。
一头是用工招不够,一头是要进企业编兵。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事,在陈继伟眼里却成了机会。“退役军人是企业青睐的用工对象。如果能把外出务工的退役军人吸引回来招进企业,再编到民兵队伍,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
于是,人武部联合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商联等部门,开展企业编兵和退役军人就业“双促”活动,一边联系企业汇总需求,一边发动退役军人报名应聘,促成100余名退役军人与10余家民营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其中5家企业与人武部签订编兵协议。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下,更多企业敞开大门,欢迎军事机关进企编兵。
编兵难,编实更难。今年3月,该人武部派出工作组到辖区28个乡镇(街道)和百余个厂矿企业,对基干民兵逐一考察。
“往年,民兵点验只进行一次。今年,我们用一个多月时间,初次点验后又杀了一个‘回马枪’。通过两次点验,一些‘抽屉兵’‘纸上兵’被淘汰出队。”陈继伟说。
在交流到人武部之前,陈继伟是陆军第79集团军“优秀带兵人标兵”,曾把一个7年未评先的连队带入先进行列,连队17人次在军事训练创破纪录比武中夺魁。
今年,建昌县人武部在民兵训练上又出新规:专武干部须与民兵实现“五同”。集训期间,陈继伟与专武干部、民兵一起摸爬滚打,民兵综合训练成绩提升明显,不少人在上级考核中取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