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个基层乡镇的拥军样本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陈典宏 冯强 梁英海 责任编辑:李庆桐 2023-11-06 09:54:37

解读一个基层乡镇的拥军样本

■中国国防报记者  陈典宏  冯  强  通讯员  梁英海

写在前面

深秋,稻浪轻涌,溪水潺潺。在广西北流市石窝镇,工程机械作业的轰鸣声不绝于耳,一条宽14米、长300米的大道已显雏形。路尽头的广场上,施工人员正紧锣密鼓安装各种拥军标识牌。

这是石窝镇在建的拥军大道和拥军广场,也是石窝镇开展拥军工作的生动写照。从1953年,该镇上珍村村民首次自发欢送新兵入伍至今,石窝镇一直将拥军优属作为该镇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全镇最显眼处宣传国防知识、在最热闹处表彰立功军人。几十年来,全镇先后有近900名适龄青年从军报国,拥军爱军在这里蔚然成风。近日,记者走进石窝镇,感受一个基层乡镇的拥军热浪。

一个传统

一人参军全村送  七十年从未间断

“一人参军,全家光荣;保家卫国,人人有责。”3月12日,春风轻拂,杨柳含笑,一声声嘹亮的口号在石窝镇上珍村响起。村委会办公楼前的小广场上,雄狮起舞,锣鼓喧天,人声鼎沸。

“出发!”简短的欢送新兵林钦入伍仪式后,村党委书记李锋一声令下,数百名村民自发排着长长的队伍,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向村口进发。沿途的群众纷纷放下活计,手拿小红旗挥舞欢送,为林钦鼓掌祝贺。

2公里,这是上珍村村委会办公楼到村口的距离。

这段距离,没有谁比李锋更熟悉了。自从2011年7月担任上珍村党委书记后,从刚开始的每年一次,到如今的每年两次,他都坚持带领村民把新兵送到村口。

“今年上半年虽然只有1名青年入伍,但欢送仪式同样热烈。”李锋说,上珍村欢送新兵入伍,不需发通知,村民们只要一听到锣鼓声、鞭炮声,便会自觉围拢过来。如果有哪年悄无声息不够热烈,村民们准会提意见。

2公里,让披红戴花刚入伍的新兵林钦热泪盈眶。

一路走一路感动,被全村老少簇拥着,林钦眼睛潮湿了。“今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荣誉感,心里别提多自豪!”林钦说,到部队后,一定用优异成绩,来回报家乡父老的热情和期望。

2公里,见证了一个延续70年的传统。

“村民自发欢送新兵的传统,可以追溯到1953年。”今年已88岁高龄的老书记邓居有清楚记得,那一年,村里一共有3人参军,村里把3名新兵集中到村委会办公楼,学生、群众敲锣打鼓,妇女们扭着秧歌,一直把新兵送到2公里外的村口,场面十分热闹。

“一人入伍,全村欢送。”如今,这一传统在上珍村已传承了70年。这满满的仪式感,是上珍村村民对“参军光荣”生动而形象的诠释,也是上珍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70年来,上珍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公里的泥土路早已硬化,不少人家有了车辆,但步行集体送兵的传统,每年都在不断重现。

在上珍村影响下,该镇其他村也自发组织送兵仪式。石窝镇21个村,每年一到新兵入伍季,热闹的场面堪比过年。

2017年9月,镇里首次组织奖励入伍大学生暨欢送新兵入伍仪式,各村党支部(党委)书记举着村牌带队步入会场,胸戴大红花的入伍新兵们个个精神抖擞。

“当时我们村就我一个入伍。”回忆起当年入伍时的情景,黄田村青年杨毓全至今仍十分激动,“这样的欢送仪式,参加一次,荣耀一生!”

在家乡父老的激励下,2017年以来入伍的石窝镇青年,到军营后个个争先创优,超过半数选晋军士。

一份荣耀

新兵照片上展板  立功事迹入市志

通往镇政府办公楼的百米斜坡上,一面面显眼的国防宣传墙一字排开,墙上荣誉栏里张贴着在军营立功的石窝籍军人的照片和简介。不少路过的行人,纷纷驻足观看。

顺坡而上,映入眼帘的是百米长廊。长廊里有党史、军史和相关法律法规介绍。后几栏,则是经过精心整理的石窝籍英烈、参战立功老兵、和平时期立功受奖军人,还有大学生参军优惠政策等内容。最惹眼的是这两年入伍的新兵展板。每名入伍新兵启程前与北流市市长的合影都在上面,还附上新兵的姓名、来自何村以及父母姓名。

“你看,这是我儿子,前年在部队立了三等功。”石窝镇大鹏村村民顾铨,这名干了大半辈子农活的农民,怎么也想不到,因为儿子顾峻在部队荣立了三等功,儿子的名字出现在北流市市志。

最显眼处宣传国防,最热闹处表彰军人。为了弘扬石窝镇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2017年,石窝镇政府工作人员梳理挖掘区域内的红色资源,从推动家风建设入手,着力打造内涵丰富、特色突出、覆盖全面、形式新颖的国防文化宣传体系。

“这是我们家族所有军人的图片,共有5人立功。”走进该镇河浪村板盆坡村民小组文体活动广场,在广场唯一一栋小楼房的楼顶上,15幅军人照片分外醒目。村民小组长姚汉贤介绍,把军人照片放在最显眼位置,这是他们的家规,也是为了激励族里更多年轻人踊跃参军报国。

无独有偶。在河浪村合水村民小组林氏老宅,建有一间别具一格的“家庭国防教育室”,详细记录了林家13人从军报国的事迹。近年来,这里已成为村民节假日期间的打卡地。

“谁不想在市志、镇上和家族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来自该镇蒙冲村的现役军人杨杰表示,虽然去年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但这点成绩远比不上家乡人民对石窝子弟的关爱,要继续努力,争取再立新功。他说,人人心里都有一颗从军报国的种子,只要勤于浇灌,就会让种子生根发芽,开出“爱国情”之花,结出“报国志”之果。

一生服务

服务时刻在线  范围不限当地

2017年12月8日,位于石窝镇上临街的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和镇爱国拥军促进会同时揭牌。

“把军人服务好,是我们分内之责。‘一站一会’为全镇军人军属和退役军人提供‘一站式’快捷服务,政策范围内的事,由服务站落实;政策范围外的事,由爱国拥军促进会解决。”该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负责人刘镇燊告诉记者,镇里想方设法把退役军人服务站和爱国拥军促进会聚集在一起办公,目的就是为给全镇军人军属提供“一站式”快捷服务。

“前段时间,我向政府申请了建房补贴3万块,目前房子主体已竣工,但门窗还没钱安装,能否可以申请补助?”2018年7月下旬,石窝镇煌炉村退役军人伍中华来到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请求援助。但因已享受国家危房改造补助,服务站的同志便将伍中华请到隔壁的爱国拥军促进会商讨解决的办法。爱国拥军促进会根据伍中华提出的要求,立马捐赠3000元帮助其解决了新建房子的门窗问题。

该镇东华村干部陈有萍介绍,自从全镇对退役军人实施网格化服务以来,她每月都会到所负责服务的5名退役军人家里走一趟,看看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

有一次,陈有萍到服务对象林国庆家中了解情况,得知他家准备与邻居置换土地建新房有难度后,当天就和村党总支部书记刘德峰、村民兵连连长刘盛进等人到现场协调,问题当场解决。

“尊崇军人,就应该工作主动一点、服务前置一点,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不少服务对象结为好友的陈有萍颇有心得。

目前,石窝镇形成了村有干部联系负责的网格化服务和网络化走访登记制度,镇有“一站式”服务中心,对全镇近900名服务对象家庭情况做到“一口清”、有难“一起帮”。

2018年9月,刚到武警云南总队某支队新兵连训练的石窝镇石录村新兵陈国焕,训练成绩上不去,一度打起“退堂鼓”。远在老家石窝的父亲陈奋焦急万分。在云南工作的几名石窝镇爱国拥军促进会会员得知情况后,专门来到连队看望陈国焕。在大家的耐心疏导和激励下,陈国焕很快端正思想,安心服役,第二年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

“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是爱国拥军的具体体现。”石窝镇爱国拥军促进会会长黄建森表示,这几年,石窝籍参军青年服役在哪里,当地的石窝企业都会及时跟上做好服务工作。

“从入伍到退役,全镇上下都始终把军人放在心头,真是当兵一时,终身荣耀。”陈国焕由衷地道出了石窝镇军人军属的心声。

一场行动

成立拥军联盟  提供专属优惠

“滴——微信到账3.6元。”

“妈妈,两瓶矿泉水不是4块钱吗?怎么只收3块6?”

“女儿,咱家店刚刚加入镇里的拥军联盟。刚才买矿泉水的顾客,是一名退役军人,可以享受9.2折的优惠。”

这是今年7月在石窝镇一家商店里,刚从外地读大学放暑假回来的谢玉冰与母亲的一番对话。而购买矿泉水的人,是去年退役回到镇里工作的黄科雄。

“目前全镇已有53家店铺加入拥军联盟,还有8家正在走申请审批程序。”石窝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曾建英介绍,加入拥军联盟的53家店铺,涵盖了超市、建材、餐饮、旅馆、药店等行业,面向全镇所有现役军人(含军属)、退役军人等优抚对象提供优惠服务。每家门店前,都挂有“拥军码”。优抚对象凭借“拥军码”便可在“拥军门店”享受专属优惠。

走在石窝镇街道,每一处显眼的地方,都有关于尊崇军人的相关宣传广告牌。该镇医院、银行、政务服务中心等单位,则设有“军人依法优先”的醒目标识。

“尊崇军人,既要让大家看得见,更要摸得着。”石窝镇党委书记覃强告诉记者,镇里正在打造美食一条街,入驻店铺已达成一致意向:对军人军属等优抚对象一律打“八一折”。

汽车沿着蜿蜒的乡道继续驶去,在一处宽阔处,一座高6米、宽3米多的宣传墙映入眼帘,墙上“铸牢爱国拥军乡魂,建设和谐美丽石窝”的大字格外醒目。

“通过前几年的努力,我们镇爱国拥军工作有了一定基础,也有了一定影响力。去年,镇党委专门提出了‘打造爱国拥军名镇’的奋斗目标。”石窝镇武装部工作人员罗嘉杰介绍,在石窝镇境内一条公路上,共设置了16处醒目的宣传标识,去年还评出了两个“爱国拥军模范村”。

一路踏访,一路感动,在石窝镇,厚爱尊崇无处不在,拥军爱军蔚然成风。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