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现代职业学校坚持用革命先烈精神铸魂育人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罗健强 陈东东 牛桂芹 责任编辑:王韵 2025-09-30 08:53:42

古槐树下薪火相传

——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阜阳现代职业学校坚持用革命先烈精神铸魂育人

■罗健强  陈东东  牛桂芹

穿透枝繁叶茂的古槐,阳光星星点点地洒在了抗日宣传队师生的身上。烈士纪念日前夕,安徽省阜阳现代职业学校师生排演历史情景剧《抗战中学的烽火》,向革命先烈致敬。

阜阳抗战中学是阜阳现代职业学校的前身。多年以来,阜阳现代职业学校立足学校厚重的革命历史,不断深挖“精神富矿”、汲取“精神养分”,用一个个鲜活的革命先烈故事浸润学子心田,筑牢爱党爱国爱军的精神长城。

“国亡家破,祸在眉梢。我们要紧紧团结起来,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剧中,师生们高举横幅,走上街头、来到乡村、进入工厂,开展声势浩大的抗日宣传活动。

1938年5月19日,徐州沦陷,阜阳城遭日军轰炸。当时,不少群众开始转移,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坚持留下来。为了向抗日部队输送优秀人才,在彭雪枫、吴芝圃等中国共产党人的抗日主张影响下,一所面向皖北、豫东、苏北、鲁南的抗大式学校——阜阳抗战中学应运而生。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激昂的抗日救亡歌曲响起,把剧情推向高潮,也把观众的思绪带回到了那段烽火岁月。

阜阳抗战中学成立之初,除了一座摇摇欲坠的校园,就只剩从初一到高二的5个年级的1000多名师生。为了保留这些“火种”,我党先后派去3批教师和应聘的党员教师。教师们白天登台授课,晚上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学校培养的学生大都直接加入革命队伍,走上抗日战场。

教师王宁说:“看着师生们投入的表演,我感觉周季方、王鸿钧、张建之等一个个建校初期的革命先辈,以及那个时代一群群风华正茂、满腔热血的青年学子仿佛站在眼前。”

古树参天,巍巍矗立,不远处的一栋灰砖青瓦的古朴建筑,是该校师生口中的“最红校景”——中共皖北特委机关旧址。那里曾是我党同志在阜阳抗战中学以教师身份作掩护,指导开展当地革命工作的场所。2021年,在该市军地有关部门支持下,该校对旧址进行修缮,并把它打造成了校内红色教育基地。

“中共皖北特委机关的建立,标志着阜阳抗战中学的日常教学、革命教育等工作置于了党的领导之下。”参加旧址修复工作的该校原党委书记田耘说,由于那个年代的特殊工作方式,无论是对阜阳抗战中学的育人工作,还是对皖北地区的抗日工作,中共皖北特委机关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于学校,旧址就如同一条从历史深处延伸而来的红色根脉,涵养了一代又一代师生的精神家园。

保留沾有“先辈足迹”的泥土,点亮“战时课堂”的煤油灯,修复那些见证“师生们边学习边宣传边斗争”的一砖一瓦……旧址修缮过程中,该校教职员工不仅为“修旧如旧”倾注了大量心血,还为许多历史细节而深深感动。

“历史不会开口说话,但很多静默的文字,比惊雷还要震耳欲聋。当时,阜阳抗战中学第一批招生,本计划只招收300人,却来了600多人。学校领导告诉他们抗战是要流血牺牲的,那些报名的学子异口同声地答道:‘我们是为救国而来’。”该校副校长张丽说,阜阳抗战中学参军报国的学子,很少留下姓名。每年清明节,该校都组织师生到烈士陵园或在中共皖北特委机关旧址前献花祭奠,那是为了告诉阜阳抗战中学的先烈们——“无论你们在哪里,学校的后人们都一直记得你们”。

“同样是花样年华,他们却比我们经受了更多的考验和磨难。”观看《抗战中学的烽火》,该校国旗护卫队擎旗手、2024级平面设计专业学生杨子俊感慨万千。“刚来学校读书时,看到门口悬挂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的牌匾,我还不明白其中缘由。等我了解了学校历史、加入了国旗护卫队,我才知道,我校的革命先辈早已为学校筑造了鲜明的育人底色,也为我们如何学以报国做出示范。”

阜阳现代职业学校党委委员田东伟告诉笔者,这些年来,学校充分发挥校内红色资源优势,将特委精神、抗战中学传统等红色元素全方位融入教学设计。同时,他们打造特色国防教育品牌,每年在新生入校后选拔20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组建“学生军校”,以此引导和激励全校学生赓续优良传统、厚植家国情怀。

秋风萧萧,树叶被吹得沙沙作响。排演完情景剧的师生们来到中共皖北特委机关旧址前,面向鲜艳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宣誓。

学生田万里告诉笔者,那颗500多年树龄的古槐和这座旧址,就像一对老友。它们见证了历史兴衰,也标注了人间正道。每每追忆学校革命先辈事迹,总想说:“老槐树下与您‘相逢’,是吾辈荣幸。”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