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训练“瓶颈期”
■孙华宇 吴英灼
长期高强度训练后,肌肉恢复越来越慢,酸痛感挥之不去?深蹲、硬拉时关节隐隐作痛,担心运动损伤积累?训练成绩卡在瓶颈期,一直徘徊不前?
面对训练中的瓶颈,我们想要突破,科学的训练方法、合理的恢复策略以及精准的营养补充,一样都不能少。
训练中有3个问题,会阻碍成绩突破。
首先,过度追求训练强度,忽视恢复周期。
不少新战友为了快速提升体能水平,在军体训练中一门心思地增加训练量,却没意识到肌肉修复、体能恢复也需要时间。
长期进行高强度训练,身体也吃不消,不仅会引发慢性炎症,关节韧带也会跟着受损,就连免疫力都有可能下降。
其次,关节压力积累,埋下损伤隐患。
长期高负荷的进行3000米冲刺跑、引体向上、手榴弹投掷、深蹲等训练,对关节韧带的冲击不小。如果没有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关节就会慢慢出现疼痛,严重的话影响训练和生活质量。
再次,在高强度训练后,没有及时补充营养。
高强度训练后,肌肉肌糖原储备下降,肌肉纤维受损,电解质流失明显,必须补充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水分和电解质。否则,机体恢复效率将会大受影响。
那么,面对训练中的困境应该怎么办?
首先,合理安排训练与休息。
战友们不应一味地追求高强度和大运动量训练,而是要找到训练与休息的平衡点。
我们的肌肉在训练中会受到微小的损伤,而在休息的过程中,身体会对这些损伤进行修复和重建,从而使肌肉变得更强壮。因此,给肌肉足够的恢复时间至关重要。
此外,充足的睡眠也是关键。睡眠是身体进行自我修复和恢复的重要时期。高强度训练后的官兵要尽量保证每天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战友们可以制订周期性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计划与休息。例如,前4周慢慢增加训练强度,给身体一个适应的过程,到第5周就适当减量,让身体好好休息、恢复。
这种方式能在持续刺激肌肉生长的同时,让身体得到休息,避免过度疲劳,保障训练效果和身体状态。
其次,强化关节稳定性训练。
长期高强度运动、姿势不对或缺乏针对性锻炼,容易削弱关节稳定性。当关节稳定性降低,运动时软骨、韧带、肌肉无法协同工作,疼痛便会找上门。
像跑步时,膝关节承受数倍于体重的压力,如果周围肌肉力量弱,无法缓冲,韧带受损,疼痛随即而来。
要摆脱运动后的关节痛,强化关节稳定性训练很关键,主要从热身、力量训练、拉伸三方面着手。
最后,科学的训练与营养补充缺一不可。
有的官兵认为要控制体型就不能吃含脂肪较多的食物,但其实优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一样,对身体非常重要。
体能训练是一场持久战,避开训练误区,掌握科学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愿战友们都能在科学训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让军体训练成为战斗力生成的推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