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郑蜀炎 责任编辑:叶梦圆 2023-03-09 13:55:40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郑蜀炎

如果光阴是条河,这10年汇入了最闪亮的水滴;

如果岁月是首歌,这10年回荡着最激越的旋律;

如果时间有年轮,这10年标记着最澎湃的年代。

日月每从肩上过,江山常从风云看。探寻“历史现场”,从来都离不开“当代性”的意义。

中国先贤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这支队伍在历史的奋进中,一如长河巨川。无论是浴血奋战的数十年,强军兴军的十年,还是很快到来的建军一百年,在征途上无可阻挡地汹涌澎湃、涛飞浪卷、百折不回,永远向着伟大的目标。

永远有多远,永远就在奔流中、就在征途间。

1

万里长河,必有源头。

在新时代征程开启的重要时刻,带着对历史深刻睿智的思考,对未来高瞻远瞩的判断,习主席向三军将士宣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可以说,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

十年强军,是一个时间的坐标系。历史风云、时空叠影,强军、胜战、打赢始终是人民军队的主题词。

百年岁月,一个最伟大的梦想薪火相传。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这支军队作为大国、强国军队的奋斗方向。

纵横天下事,风雨百年心。

从三个100年看强军这10年,历史表述着“铁的必然性”。一部人民军队的军史,充满了“军力方程”和“国运方程”的血火演算,凝成一个充满铁骨豪气的成语——负弩前驱。负弩者,携持武器;前驱者,刀锋扑面、狭路相逢。

从强军这10年看三个100年,历史的方位感是如此清晰。百年变局的中国与世界,对我们这支军队,“敢不敢”“能不能”“行不行”的疑问不绝于耳。但是,我们用一往无前的胜利征程,记载着一部英雄史诗经山历海的存在,更构成了一支军队在改天换地历史叙事中最有价值的导读。

让历史告诉未来,让今天的出发成为未来的期待。人民军队志在辉煌,志向远方。习主席的话振奋三军,耳畔响起“只争朝夕”的行军号令,眼前浮现未来可期的壮阔蓝图——“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历史是时间的流逝也是精神的聚光,时代是岁月的叙事也是未来的坐标。“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十年强军路,十年远征行,我们可以坦然地回答深刻的“胜战之问”,也可以豪迈地解答那个基本命题——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为了新胜利,开始新出发。“到2027年,人民军队会是什么样?”面对这个热点话题,我们的回答清醒而自信,当今世界,或有风高浪急,或遇惊涛骇浪,但“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是一个政党和一支军队的大历史观,也是每一名官兵始于足下的跋涉征程。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就是人民军队的胆剑篇!

2

“敢问至道。”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普通一兵有何担当?

“大道至简。”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地理学上有个词叫“零坐标”——即一条路的起点。男儿有志戍疆场,每一个看似平淡的“兵之初”,往往是一段英雄传奇、一条青春航迹的“零坐标”。当然,也是“涓滴”之水,汇入“千顷澄碧”之始。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如果把强军十年比作一个大舞台,那么时代聚光灯下最耀眼的无疑是为锻造胜战之师而建功立业的全军官兵。

“涓,小流也。”借用《说文解字》的解释,我们可以将每一名士兵喻为点点“涓滴”,而作为人民军队光荣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凝聚千千万万平凡的军人,汇集以“千顷澄碧”之势,掀起汹涌澎湃的强军巨浪狂澜。

“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团结互助……这些血脉相传的光荣传统,把人民军队打造成了毛泽东所说的“大熔炉”。每一个普通一兵汇聚在这支队伍中,恰似水滴融入海洋。小小的浪花并不起眼,但潮起潮落中,他们总能自豪地折射出属于自己的那种光彩。

雷锋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杜富国喊出“你退后,让我来”;陈祥榕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在他们心里,“我”在这支队伍里,就是平凡而普通的“涓滴”。但是,“涓流泱瀼,莫不来注”,他们知道每一滴水的价值,他们知道只有注入强军的洪流,才具有奔腾不息的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踏入军营,佩戴在肩头的列兵军衔,成为军人生命的新刻度。事实上,“列兵”二字,已然言约旨远地标注了作为军人的使命与责任——跨入披坚执锐的方阵行列。

铁马金戈,谈兵心壮。军人这个职业,本身就是与疆域山河的一种永恒约定。身上汗渍斑斑的迷彩服,手中滚烫的钢枪,总是伴随着那个坚不可摧的信念意志——“我们有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坚实国力应对挑战,有足够的底气、能力、智慧战胜各种风险考验,任何国家任何人都不能阻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步伐。”

有一个道理不用讲,当兵就要上战场。按马克思的说法,你开始从“生产谷物”到“生产安全”。天高依然任鸟飞,向战而行的弧线校正着振羽的航向;海阔照样凭鱼跃,打仗和准备打仗的天职标定着遨游的坐标。

一个通俗的比喻充满了唯物辩证法——水涨船高。新时代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成就,成为历史性的标高。改革强军大潮奔涌,军队现代化建设洪流滚滚,万千基层官兵逐浪而进,“千人共由,万人共履”,行源于心,力源于志,心与行都聚焦能打仗、打胜仗,汇入一幅百舸竞发的雄图画卷。

诗经传道,书剑养士。尽管岁月不能拷贝,每个年代都有独特的诉求与表达。就如一棵大树拥有自己的年轮,走进新时代,我们这支人民军队始终拥有体现自己特质的精神谱系和价值取向,那就是用习近平强军思想锻造每一名官兵,让人民军队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打败一切来犯之敌。

山雄有脊,房固赖梁。论及强军十年征程,就如同在描绘一幅灿然见景的精彩画卷,其点睛之笔就是,在核心的掌舵定向中,在真理的指引领航下,每个迷彩身影都汇入生机勃勃的强军“澄碧”,每个人都了不起。

一年之计在于春。对大自然的时序而言,“花开不待春”是一种景致,“当春乃发生”亦是一种风姿。眼前有景仍须记,距离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仅有4年。此时此刻,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当选择在强军路上加速奔跑。“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3

史学家有过简洁而明晰的论断:“历史,就是人。”造就一代人,就是在造就一个时代;讲述一个时代,必是讲述时代的人。

岁岁年年,总有一些新奇事随着年代的变化而消散。然而,流逝的光阴中有着不能忘却的故事,如“春风已至,陡然一振”。

拔剑说峥嵘,横枪忆侠骨。新时代强军征程上,一个个热血鲜活的身影,融入战位、化为历史,惊艳了时光,构成一种永恒的价值载体。

每名官兵、每个连队、每面战旗,都直指一种信念——能打胜仗是军人最高的荣誉。

信念之所以成为信念,是因为内心对于理想的渴望,对于梦想的执着。我们这支军队是世界上唯一一支被称为“子弟兵”的军队。这种人民子弟、家国儿女的身份认同,使得官兵们完成了一种精神跋涉。为党战斗、为人民搏命。“胜战”,既是一支军队存在的根本价值,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每名官兵的信念根基。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主席的话如号角催征。“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基层演兵场的强军新闻,犹春之绿,俯拾皆是——

大泽涓滴——一滴水或许微不足道,可掩饰不住折射出的时代光芒。“强军有我,祖国放心”既是响彻军营的口号,更是洒满训练场的汗水。一位位平凡的战士,一个个无名的士兵,以涓滴之微汇为洪流,掀起聚力练兵备战澎湃热潮,可谓“东风自此无闲暇,万里乾坤一夜新”。

剑及履及——“精武”“铁骑”“海鹰杯”“金盾牌”“金头盔”“武教头”……今天的军营,无处不见的军味十足的比武演习卷起阵阵硝烟。决胜疆场不仅是个人梦想,也成为立功受奖、提拔使用的标准和铁律。“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这是许多部队开展军事民主会的讨论题。战场上没有套路,为了凝心聚力练兵备战,必须响鼓重锤地破除和平积弊,立起人民军队最鲜明的指向:战士就是战士,战斗队就是战斗队,战斗力就是战斗力。

以技致道——张贴在基层连队的全军英模挂像,又迎来了两位英模与年轻的眼眸对望:“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联合作战力量体系”“立体攻防能力”“全域慑战能力”……已然成为士兵们口中的高频词。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我们没有忘记,“小米加步枪”曾是这支军队的形象。但是,从破旧步枪的准星间瞄准了世界,学习的能力、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眼界,逐步构成我们军队破茧蝶变的制胜优势。今天的演训场,展现着“大国兵阵”的豪迈气魄。我们不仅拥有延续传统的“兵王”“枪王”,还出现了充满新时代特色的“兵参谋”……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汹涌的波涛间仿佛回荡着《强军战歌》的旋律。这歌声激荡在官兵心头,哪一个字不是心之声,哪一个音符不是燃血似火。

壮歌如风,奋楫扬帆!

浏览更多内容 请扫描二维码

标题书法:连俊义

责任编辑:黄 超、金雅兰

版式设计:方 汉、殷 欣

技术支持:戴 斌、李昕芮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