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答案不是唯一答案
■张西成
2013年,芝加哥大学教授尤金·法玛与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席勒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两位学者对当前市场和经济的看法截然相反。按理说,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为什么大相径庭的学术成果会同时获奖呢?评审委员会给出的理由是,他们的方法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标准。由此也告诉人们,市场价格在种种利益驱动下会变得捉摸不定,可能永远也找不到那个唯一的正确的答案。
最近看到一篇报道亦颇有感触。陆军某部围绕“如何抢占滩头高地”这一演练课题展开讨论,气氛热烈。作训参谋拿出正面突破、侧翼穿插的作战方案,活用火力配系,令人叫好。工化参谋的选择却大相径庭:善用工兵、另辟蹊径,佯攻正面、主攻侧翼,同样引人称赞。仅此一种情况想定就先后有6种不同的作战方法得高分。6条“妙计”启示我们,如果指挥员仅仅依靠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可能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如果开动脑筋,百家争鸣,更多迥然不同的作战方案将跃然纸上,一旦上了战场,打胜仗无疑会有更多的路径选择。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无定法,贵在得法。指挥员领兵打仗,最可怕的不是没有思路,而是被套路捆住了手脚;不是没有预案,而是带着标准答案走向战场。当年,汉武帝让霍去病学习前人兵法,但这位骠骑将军不以为然:“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宋朝抗金名将宗泽将一套阵图交给岳飞,让他依此布阵而战,岳飞的回答同样不同凡响:“阵后而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他们看来,战争充满各种偶然和不可预知性,军人必须随机应变、独创新见。
指挥打仗可谓是“千人千面,千将千仗”,具体到每一仗究竟该怎么打,一千个将军可能有一千种打法,既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常胜之法,因而也就决定了不可能用一把尺子量长短。西汉时期,正直廉洁、交情深厚的李广、程不识二人同为边境名将,都战功卓著,但指挥风格和方式迥然不同。李广治军简易宽厚,军队无固定编组,“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省约文书籍事,战斗中“未尝遇害”。程不识烦扰苛细,军队按规定编组,文书齐全,击刁斗,“士吏治军薄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实践表明,战争中计谋与勇猛、灵活与严格往往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被誉为“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的刘伯承与“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彭德怀,尽管二人用兵韬略、性格脾气相差很大,但都是卓越的指挥决策者。
军队教育训练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个性鲜明、思考独立、敢于质疑、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法有万端,路有千条。面对当今信息化智能化战争更加复杂多变、更加神秘莫测、更加匪夷所思的作战特点,丢掉非此即彼、条条框框的束缚,秉持“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优质答案”的理念,有意识在练兵备战中鼓励广大官兵展开思维的翅膀,自由翱翔、勇敢搏击,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就能找到更多打赢的好方式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