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战线丨更好发挥强军文化砺战激气作用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孙文广 牟奔驹 徐文 责任编辑:陈磊 2024-11-29 09:00:27

更好发挥强军文化砺战激气作用

■孙文广  牟奔驹  徐文

气为兵神,勇为兵本。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习主席强调,我军历来是打精气神的,过去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的《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实施纲要》强调,繁荣发展强军文化要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军、教育官兵,着眼培养“四有”革命军人、锻造“四铁”过硬部队,砺志铸魂、砺战激气、砺行厚德,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强大的思想引领力、价值塑造力、精神推动力。从烽火硝烟中走来的人民军队,在阔步迈向世界一流军队的伟大征程上,必须更好发挥强军文化砺战激气作用,树牢官兵战备意识,磨砺官兵血性胆气,激发官兵英雄气概。

随时准备打仗、随时能打胜仗的战备意识,是人民军队高昂士气的生动体现。一路走来,人民军队独特的战备文化深深融入我军血脉之中。新征程上更好发挥强军文化砺战激气作用,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官兵扫除思想上的和平积弊,增强战备意识,保持全时待战、随时能战的精神状态。

加强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教育。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关于战争的起源、本质和制约战争诸因素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观察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思想武器。要使官兵深刻认识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现代战争的主要根源。当今世界,引发战争的直接诱因纷繁复杂,有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但归根到底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现代战争根源一日不除,战争风险就始终现实存在。要使官兵深刻认识到,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不希望打仗,但只有我们有准备、有强大军事力量、有打赢能力,才能从战略上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

加强我军根本职能教育。我军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能打仗、打胜仗是党和人民对军队的根本要求。要引导官兵牢固树立战斗队意识。虽然我军在不同时期担负的具体任务不同,但作为战斗队的根本职能始终没有改变。备战打仗是我军的主责主业,全军要把全部精力向打仗聚焦、全部工作向打仗用劲,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强化随时准备打仗的思想。要引导官兵牢固树立战斗力标准意识。战斗力标准是军队建设唯一的根本的标准,要坚持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全军各项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是否有利于提高战斗力来衡量和检验各项工作。要以整风精神纠治备战打仗中的顽瘴痼疾,切实把战斗队思想立起来,把战斗力标准落下去。

加强战争忧患意识教育。战争忧患意识,就是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仍不忘思虑战争风险的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必须引导官兵强化危机意识,时刻绷紧打仗这根弦,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高度戒备态势,确保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一声令下,能够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人民军队血性胆魄和战斗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强军文化的鲜明标识。新征程上更好发挥强军文化砺战激气作用,必须发挥强军文化对军事实践的渗透作用,通过系统培育、综合激励,磨砺血性胆气,在传承胜战基因中培育战斗精神、培养战斗作风。

加强军事训练锻造。言武备者,练为最要。坚持实战实训磨砺官兵敢打必胜精气神,主动抓住各种机会,直面现实挑战,在实战化对抗训练中淬炼血性胆气、积累斗争经验,激励部队勇挑重担、敢于牺牲、敢打必胜。坚持把强军文化融入军事训练体系各环节,广泛开展群众性练兵比武活动,使广大官兵在实战实训中激发战斗豪情,在淬火磨砺中提升战斗意识,锤炼英勇顽强战斗作风,彰显强军文化在练兵备战中的战斗功能。发挥联合文化引领作用,在联合训练中培育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强固稳定的集体心理认同,凝聚牢不可破的打赢意志。

加强战斗文化激励。战斗文化反映强军文化的内在本质,战斗性是强军文化的重要特质,必须突出强军文化的战斗属性,立起强军文化砺战打赢指向,以有力举措激发官兵战斗精神。坚持发挥强军文化的滋养浸润作用,结合各部队传统和任务特点,营造战味浓郁的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塑官兵战斗意志、砥砺战斗品格。坚持平战一体抓实战地文化营造,不断延伸强军文化建设触角,组织战时文化工作演练,广泛开展忆战斗传统、唱战斗歌曲、呼战斗口号等活动,按照隐蔽伪装要求营造战地文化环境,确保与军事行动有机融合、一体联动,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提供重要支撑。坚持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因地制宜建好数字史馆、军史长廊、荣誉墙,用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革命烈士陵园、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让官兵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

加强政策制度调节。政策制度管根本、利长远。激发官兵战斗精神,要注重发挥政策制度的调节作用,增强军事职业吸引力和军人使命感荣誉感。用好军事政策制度改革成果,细化完善贯彻落实措施,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官兵获得感归属感。立起按照打仗标准选人用人的政策导向。把真打实备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和重要关头表现等作为考核评价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把组织指挥作战、参加战备训练、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作为选拔培养人才的重要因素,让能打仗的人才脱颖而出、得到重用,激励官兵敢打仗、谋打仗、打胜仗。做好参战和遂行作战任务伤亡人员服务保障工作,认真落实战伤救治、训练伤防治、伤残等级评定等制度规定,协调做好军人婚姻恋爱、家属随军就业、子女入学入托等工作,推动建立军人家庭援助服务机制,让官兵心无旁骛练兵备战。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楷模是革命军人的精神标高,英雄辈出是伟大军队的突出标志,英雄文化是滋养战斗精神的深厚土壤。新征程上更好发挥强军文化砺战激气作用,必须加强英雄文化建设,使尊崇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蔚然成风,确保人民军队始终英雄辈出,始终做党和人民可以完全信赖的英雄军队。

继承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源泉,不仅蕴含强军制胜的智慧韬略,而且彰显尚武崇德的民族气质、英雄气概。要紧紧把握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的根脉灵魂,结合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做好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使其成为有效砥砺精神品质、厚植胜战底气的文化沃土。要引导官兵读兵书典籍、悟兵学文化,树立居安思危、枕戈待旦的忧患意识,涵养治国安邦、文武兼修的追求和素养。要组织官兵诵军旅诗词、背战斗警句,体会古圣先贤“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壮志豪气、“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无畏勇气。

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回顾人民军队历史,“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连”、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无数英雄群体和革命先烈,用生命诠释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化为了永不磨灭的精神文化坐标,激励一代代官兵前仆后继、接续奋斗。要写好红色家谱、盘活红色家底,做好英模人物生平还原、荣誉单位历史挖掘,提炼本部队光荣传统和特有精神品格,创设特色文化标识,不断赓续英雄文化血脉。持续抓好战史、战例、战将、战斗英雄学习,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组织瞻仰祭扫、致敬宣誓、讲特殊党课等纪念活动,引导官兵感悟先辈先烈的信念之坚、本领之强、作风之正,营造浓郁的英雄文化环境。

培育新时代英雄文化。英雄之光辉映历史,英雄文化激荡时代。要大力开展“强军标兵”“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宣扬他们坚决听党指挥、勇担强军使命、巩固纯洁光荣的突出精神事迹。积极赋予英雄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时代特色,培塑官兵自信自强、敢斗善斗、奋进奋发的英雄气质,培养“四有”革命军人,锻造“四铁”过硬部队,催生更多英模个人和群体,汇聚起强军兴军的磅礴伟力。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