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论坛丨以“有愧”之心,求“无愧”之境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马思博 责任编辑:郭妍菲 2025-08-08 06:26:26

以“有愧”之心,求“无愧”之境

■马思博

1973年,周恩来同志回到阔别多年的延安,看到一些群众仍缺衣少食,他十分自责:解放都这么久了,乡亲们的生活还这么苦,是我这个共和国总理没当好,我对不起乡亲们。这种自愧、自歉、自责和自省,彰显的是血脉相依的百姓情怀、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知耻后勇的奋发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孟子曰,“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人非草木,岂能无羞?羞愧心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情感,是一种为正义、高尚和良知而斗争的精神力量。时时反思自己“有愧”之处,是正己修身的重要方法,也是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羞耻是“一种内向的愤怒”,是“一种革命”。

唐代诗人韦应物,曾任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看到农民辛勤耕耘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后,写诗自责,“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爱民之心溢于言表,自愧之心呼之欲出。后人赞之曰:“凡居官者,廉洁已称难能,韦则因邑有流亡,应得之俸钱亦觉受之有愧,非特廉吏,且蔼然仁人之心也。”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为人处世知羞愧,才不致失尊严;为官从政知羞愧,才不致辱官德。“上不愧党,下不愧民”,是党员干部应该追求的境界。“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每名党员干部都应该存有羞愧感,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常修为官之德。董必武赋诗感慨,“新功未建愧高座,老本无多早啃完”;田家英经常提醒自己,“一饭膏粱颇不薄,惭愧万家百姓心”。党员干部只有始终以“有愧”之心求“无愧”之境,努力奉献,忘我工作,才不会对溢美之词欣然自得、对微不足道的成绩孤芳自赏,更不会大言不惭地“表扬与自我表扬”。

任务完成得无论多么圆满,也会留下改进空间;成绩无论有多么辉煌,也不能只算在自己一个人头上。陈毅同志在千军万马中、在强敌面前,从来是谈笑自若、脸不变色。但在观看话剧《东进序曲》时,听到剧中出现“陈毅有大将风度”的台词,“脸烧得坐不住”,当即对主持人说:“你让我陈毅听了往哪里钻呀?我要钻到桌子底下去了!叫我脸红呀!请你和作者商量一下,一定要把这样的话改掉。”

所谓“有愧”之心,并非故作矫情的虚伪,而是一个人的实际水平与他的职位、职称、荣誉应有标准之间的距离,是一个人的自我感觉与群众公认、历史评价的差异。党员干部只有常怀“有愧”之心,在成绩面前保持永不懈怠的清醒,在赞扬声中坚定精益求精的追求,在差距面前扛起扬鞭奋蹄的责任,努力做到对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对基层官兵尽心尽力,对自身要求尽善尽美,才能达到保尔·柯察金描绘的境界:人生壮丽,无愧无悔。

(作者单位:66429部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