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论坛丨试析智能化战争制胜方式新变革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王荣辉 责任编辑:王韵 2025-09-10 06:39:44

●从消耗战到耗散战——

试析智能化战争制胜方式新变革

■王荣辉

阅读提示

习主席指出,研究作战问题,核心是要把现代战争的特点规律和制胜机理搞清楚。从青铜剑的碰撞到坦克发动机的轰鸣再到无人“蜂群”的饱和攻击,战争形态的每一次跃迁都深刻改变着战争制胜方式。在漫长的冷兵器、热兵器和机械化战争时代,消耗战以国家财富资源的对冲抵消来耗尽对手的抵抗意志。然而,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先导,并加速向智能化时代迈进的新军事革命,正将战争制胜方式推向全新的维度——耗散战,即将传统的以物质、能量消耗为主,转变为集物质对耗、能量对冲和信息对抗综合一体的战争方式。

消耗战是传统战争形态的铁律

在工业时代及其之前的漫长岁月里,战争主要是基于物质与能量要素的对抗,胜负的天平往往向能够承受更大物质与能量损耗的一方倾斜。

消耗战是传统战争形态的主要制胜方式。冷兵器战争,对抗重心在于兵员数量、体能耐力、金属兵器与粮秣储备的比拼,战争胜负往往取决于谁的兵员数量规模大,谁的后勤链条更牢固。如古代比较多见的围城战本质就是守城方物资储备与攻城方兵力器械的消耗战;热兵器战争,火药的运用并未削弱战争消耗,反而将其推至新高度。拿破仑战争线列步兵的密集冲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登、索姆河战役战壕对峙的残酷绞杀,无不体现着“以钢铁和血肉换取空间”的消耗战本质;机械化战争,坦克、飞机、航母等平台的登场,将物质与能量的消耗规模推向巅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的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太平洋战场惨烈的硫磺岛争夺战,都是国家工业产能与军队承受伤亡能力的终极对撞。

消耗战实质是基于物质与能量要素的比拼。消耗战比拼的是体量和存量,是人口基数、资源储备、工业产能、兵力规模等静态或可缓慢累积的要素,主要目标是摧毁敌方有生力量、战争物资、剥夺其领土和资源,实质上是对抗双方物质与能量要素的比拼。克劳塞维茨“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的论断,底层逻辑正是暴力消耗。消耗战的制胜机理是:胜利属于能更持久地将物质资源转化为战场杀伤力,并能承受更大损失的一方。

消耗战在实践中暴露出重大历史局限性。从传统战争的长期实践看,消耗战的根本局限性体现为巨大的生命、物质财富损失,社会难以承受的高昂成本,以及大量能量与资源被浪费在非关键目标或盲目炮击、大规模但低效的冲锋等无效对抗上。当对抗双方实力接近且意志坚定时,胜负难分,反复拉锯,极易陷入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战场般的长期消耗泥潭。面对日益网络化、信息化的现代作战体系,依靠大规模火力覆盖的消耗模式,难以精准打击对手关键节点与功能连接,效果事倍功半。

信息技术革命催生耗散战雏形

20世纪下半叶的信息技术革命,为战争形态注入了颠覆性变量,信息开始超越物质与能量,成为核心制胜要素,信息化战争形态登上历史舞台。

信息化战争的重心发生转移。海湾战争被视为信息化战争的里程碑,多国部队凭借侦察机、预警机、电子战系统、精确制导武器和C4ISR系统,形成压倒性信息优势,实现了战场“单向透明”。这场战争的重点不再是彻底歼灭对手庞大的地面部队,而是转向系统性摧毁其指挥控制系统、防空体系、通信枢纽和后勤补给线,导致对手整体作战能力迅速瓦解,陷入各自为战、指挥失灵的混乱状态。这标志着战争重心开始从物理域的“硬摧毁”,向信息域的“体系破击”和功能瘫痪转移。

信息化战争的制胜方式发生变化。信息化战争通过信息优势改变物质、能量运用的方式与目标。制胜方式不再是单纯追求“消耗”对手的物质与能量,而是通过高效的信息流引导物质流与能量流,精确作用于敌作战体系的“关键链”,以最小的物质与能量投入,达成敌方体系最大程度的混乱失序、功能瓦解和整体效能塌缩。由此可见,信息化战争开始追求敌方作战体系的“熵增”即混乱度增加,使其从有序走向无序,表明反映智能化战争复杂体系对抗的耗散战已经初露端倪。

耗散战是智能化战争的典型方式

随着智能化技术快速发展及其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智能化战争正成为信息化战争后的新战争形态,而耗散战则成为智能化战争的典型方式。

耗散战适应了世界安全形势的时代要求。进入智能化时代,宽网络、大数据、云计算、脑机连接、智能芯片、深度学习等智能技术及其应用快速发展,各国家、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广泛,非传统安全威胁兴起并与传统安全威胁交织,智能化战争主体和范畴不断拓展,战争时间与空间不断外延,战争体系从相对封闭走向更加开放,形成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的对抗,耗散战这一智能化时代的战争制胜方式日益凸显。

耗散战反映了战争制胜方式的历史发展。耗散战实际上始终存在,只不过在智能化战争形态出现之前,由于技术的制约,一直处于较为低级的形式和简单状态,战争对抗只能突出体现为物质、能量和信息某一种要素间的对抗。冷兵器战争主要表现为以物质要素为主导的以人体为中心的对抗,热兵器和机械化战争主要表现为以能量要素为主导的以平台为中心的对抗,信息化战争主要表现为以信息要素为主导的以网络信息体系为中心的对抗。进入智能时代,智能化技术将敌我对抗中的认知优势、决策优势和行动优势高度统一起来,实质是将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者高度统一,通过以智赋能、以智聚能、以智驱能、以智释能,形成了以智能要素为主导的、以智能算法为中心的智能化战争形态,其典型方式即为反映智能化战争复杂体系对抗的耗散战。

耗散战体现了战争复杂体系的韧性比拼。从制胜机理看,要取得对抗优势,必须以“负熵灌注、阈值认定、相变触发、胜势控制”为基本原理,构建自身快速“感知、决策、行动、评估”耗散战闭环,在动态混合博弈中持续增加敌方熵值,致敌丧失整体作战能力。从制胜路径看,耗散战强调综合运用物质对耗、能量对冲、信息对抗等形式,对内“制序”,达成逻辑集中、即时富聚,优势互补、一体聚优,形成综合战力;对外“致熵”,通过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等组分系统持续发挥作用,至效能累积达到某一程度形成“涨落”,实现战力突变和体系效能涌现。从基本特征看,耗散战表现为对抗综合博弈、主体跨域多元、形式复杂多样、力量一体富聚、效能累积涌现,对抗的核心从物理域的摧毁、信息域的掌控,跃升为对智能化战争复杂体系内在“有序性”的破坏与维持的博弈。

耗散战涵盖了智能化战争的多种形式。除了战争对抗双方在传统的陆、海、空、天、网、电等空间的消耗对抗,耗散战更包括了一国或者多国对作战对手在多类社会域所采取的政治孤立围困、经贸金融封锁、科技产业断链、文化战略输出、权威媒体造势抢占话语主动、制造热点事件导控大众认知、AI助力社交媒体编织信息茧房、利用代理人开设多边战场等斗争形式。耗散战的多样化呈现形式使其在战时和平时均可进行,《孙子兵法》讲的“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在智能化时代的战争准备中被赋予新的涵义。

从消耗战到耗散战的制胜方式之变

耗散战表现在智能时代中物理域、信息域等多域的综合对抗,体现出政治较量、经济比拼、军事攻防、文化冲突和外交制衡等形式的高度统一,反映了智能化战争体系所具有的开放性、复杂性和涌现性。

从消耗战到耗散战的演进是一次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制胜基础从依赖人口、矿藏、工业基础等资源存量的比拼,转向依赖信息优势、智能算法优势、网络结构优势以及对能量流、信息流的动态调控能力;作用对象从聚焦摧毁士兵、坦克、工厂等物质实体,转向聚焦瓦解战争体系的“功能”与“有序性”;效能追求从对有生力量的绝对摧毁与歼灭,转向追求高效能的“非对称瘫痪”,即以己方最小代价,引发敌方作战体系的最大混乱与失能,追求“打瘫”而非“打烂”;战争重心从主要在陆地、海洋、天空等物理域的对抗,转向物理域、信息域等多域的综合博弈。物理域的对抗虽然依旧存在,但往往由更高维域的优势所决定。

从消耗战到耗散战的演进反映了制胜优势的变化。智能化战争时代,胜利将不再简单归属于拥有最庞大钢铁洪流的一方,而必然归属于能更高效地“制序”与“致熵”的一方——即能够维系己方战争体系高度有序、高效运转,同时精准智能地瓦解敌方体系有序性,迫使其陷入不可逆“熵增”和混乱的一方。要赢得战争制胜优势,必须适应智能化战争体系的开放性、复杂性和涌现性要求,从单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粗放式消耗和运用转变到以智能优势主导战争体系的耗散,力争在多领域的综合博弈中赢得主动和优势。

从消耗战向耗散战的演进是科技革命洪流裹挟下的必然趋势。科技是核心战斗力,是军事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当前,智能化科技迅猛发展,只有主动拥抱智能化浪潮,将制胜之钥牢牢掌握在对战争复杂体系有序性的精确认知、智能调控与高效耗散之中,才能在未来世界博弈的风云变幻与战争方式的深刻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