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正气歌丨残墙如碑见本色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向贤彪 责任编辑:王一亘 2025-11-27 06:47:53

残墙如碑见本色

■向贤彪

在福建省龙岩市金砂镇的一处院落里,立着一段焦黑的土墙。这是被精心保存的历史见证——闽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人之一张鼎丞同志故居的唯一遗存。

1928年初夏,张鼎丞领导并发动了震撼八闽的“永定暴动”,令国民党反动派闻风丧胆。为了报复,军阀江湘所部400余人向金砂镇发起疯狂进攻,没有抓到张鼎丞,便烧掉了他家的房子,最后只留下厨房边一段高约2米、宽1米的残墙。

新中国成立后,张鼎丞历任福建省委书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家乡政府和亲友多次提议,或由公家出资,或由他“打个招呼”,将老宅修复,被张鼎丞坚决拒绝。

1964年8月,永定暴动纪念馆的负责同志致信建议,重修张宅作为纪念室。张鼎丞收到信后回复说:“我过去在金砂住过的房子,根本不应该考虑重建。过去就有人提过这个问题,我一直不同意。在旧社会里,做了官,就要在家乡买田置产,大兴土木,筑楼建房,修祠堂立碑石,所谓光宗耀祖。我们绝不能这样做。一个革命者应当全心全意为大多数人服务,而绝不可以为少数人服务,更不能为自己服务”“需要作为纪念的话,保留现在这个样子,立一个说明牌,说明原来的样子,说明怎样被国民党反动派破坏的,就可起到纪念的作用”。

硝烟散尽,一个新的国家在废墟上建立起来,一个被战火焚毁的家本可以用崭新的砖瓦修葺、被耀眼的牌匾装点,张鼎丞却没有这样做。土墙就这样残缺着,被它的主人执意留在那里。那焦黑的印记,不仅仅是敌人暴行的记录,更见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本色。

这是一面“清廉墙”。解放战争时期,张鼎丞先后任华中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兼组织部部长等职。有一天,炊事员想给他改善生活,便把煮好的鸡蛋放在碗底,上面再盖一层野菜。张鼎丞发现后笑着说:“你们学会打‘埋伏’了,伏击了敌人当然好,伏击了党的作风可不行啊!”随后派人把鸡蛋送给了伤病员。还有一次,警卫员看到张鼎丞的衬衣补了又补,便私下把自己的衬衣和他的调换,张鼎丞发现后立即换了回来。

这是一面“民心墙”。张鼎丞尽管身居高位、工作繁忙,但他一刻也没有忘记那片红色故土,每次回到家乡都要到父老乡亲家中嘘寒问暖,解难帮困。1958年秋收时节,正在闽西调研的张鼎丞,看到水稻成熟来不及收割,便挽起裤管带领工作组与老乡一起下地干活。他曾深情地说:“我希望我能做一个最好的人民勤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是一面“自律墙”。张鼎丞对自己的亲属子女爱而有度、爱而有方。他经常对子女说:“你们生长在干部家庭,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比别人特殊。要说特殊,那就是在政治思想上的要求应当更严,在各方面都要起模范作用,如果躺在父亲的功劳簿上,肯定是没有出息的。”一次,他的侄子请求张鼎丞给有关部门说说,让他上大学。张鼎丞非常严肃地指出:“我不是国民党的官僚,你要上大学,只有靠自己的本事去考。”

残墙无言,本色依旧。今天凝视这面残墙,它没有白墙黛瓦的光彩,却折射出比任何华屋都耀眼的人格光芒;人们看到的不是破败,而是一种极致的精神丰盈。它告诉我们,一个共产党员的“家”,是天下百姓的安居乐业,而非一己之私的雕梁画栋。真正的“家宅”,只有建立在人民心中,才能风吹不倒,雨打不浸,火烧不毁,永世长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