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宏大的国家梦想在人民的奋斗中积蓄成长,激荡的时代大潮在个人的进步中澎湃向前。
上世纪80年代,柳传志“下海”经商,在租来的传达室办公;90年代,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在中关村成立,发出“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的呐喊;21世纪初,李彦宏创办百度,在北大校园张贴招聘广告……
进入新时代,中关村“车库咖啡”人头攒动,今日头条、滴滴、摩拜等互联网创新企业风起云涌……
无数拓荒者接续奋斗,铸就全球瞩目的互联网产业“高地”。
这是一个埋头苦干的年代——
走进中国第一家农民工博物馆,扑面而来的是电钻、安全帽、工服,逼真的制衣车间,五颜六色的IC电话卡,盖着各地邮戳的信件……
“农民工”,改革开放的“时代词汇”。40年来,数亿农民为了生计和梦想,从穷乡僻壤奔赴希望的城市,形成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迁徙。重庆永川农民康厚明,是其中的一员。
1979年,16岁的他怀着“盖房子、娶媳妇”的梦想,到一家机械厂当临时工。他挖过煤,架过线,修过路,造过桥,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
“最惨痛的是在广州打工,想多挣点加班费,左手大拇指指甲盖被机器切成两半。”至今,缝针的印记依然清晰。
2008年,农民工康厚明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从风餐露宿的施工现场走进人民大会堂。“有人说我创造了历史,其实不是我,是我身后的2亿多农民工。”
那些背井离乡的艰辛、辗转迁徙的劳累、泪眼婆娑的离别,已淹没在40年改革洪流里。但他们用汗水浇筑的摩天大厦、桥梁道路,永远镌刻在改革开放的恢弘史册里。
这是一个负重前行的时刻——
1996年10月,刚满30岁的河北石家庄人杨千惠最怕的事情发生了——下岗。
“在国营单位工作这么多年,突然通知你下岗,就像有妈的孩子,一下子妈不要你了……”杨千惠惊慌失措。
她开始打零工、摆地摊、搞推销。
2003年,杨千惠当起月嫂。如今组建家政公司,带动数万名困难姐妹就业。
下岗潮,国企改革进程中悲壮的一幕。十几年间,全国数千万职工失去“单位”依靠,在市场浪潮中搏击。
2002年至2011年,全国累计有4700余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创造属于自己的荣光。
美国劳工部发布统计报告,中国的劳动参与率达到76%,遥遥领先其他国家。西方人“惊呼”:“可怕的76%,你们中国人就不需要休息吗?”
因为改变命运的渴望如此强烈,因为追赶时代的脚步如此急迫,中国人民扬鞭奋蹄,用40年走过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之路……
共赢之路:自信地拥抱世界,与世界共创美好未来
2018年11月,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南苏丹的库亚·德尔扛着家乡特产芝麻来了。
7年前,南苏丹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德尔创立公司。“把南苏丹农产品出口到中国”是他的梦想。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35个最不发达国家的企业免费提供展位,让“德尔们”梦想成真。
曾经,珠江之滨,第一届广交会1957年亮相,中国冲破西方封锁,打开联通世界的一扇窗。
今天,黄浦江边,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成为世界贸易史上的创举,宣示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外媒评价: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当口,中国举办进博会是在回击逆流、引领潮流。
从“中国第一展”到“世界第一展”,从出口世界到进口全球,中国华丽转身蕴含着怎样的深意?
1978年,刚到内地的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陈奇伟,只看到四种颜色:蓝、绿衣服,橘子水,红旗。“如今,中国已缤纷多彩。”
那一年12月13日,可口可乐公司与中粮总公司签订协议,成为第一家进入中国大陆的美国企业。中粮引进可口可乐的“尚方宝剑”不是中央的红头文件,而是领导人手写的一张纸条。
40年后的2018年7月,美国车企特斯拉宣布超级工厂落户上海,成为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整车企业。
让企业下定决心的是一张“清单”——十多天前,中国公布2018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取消。
从一张“纸条”开启中外合资大门,到一份“清单”实现外企独资经营梦想,40年,中国开放已是一日千里。
2018年11月4日,进博会开幕前夜,经由卢浦大桥穿越黄浦江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脑中闪现第二天发言的主旨:桥。
在她看来,中国人擅长架桥:过去40年架建三座桥梁——改革开放架起通向世界之桥;转型升级是通向繁荣之桥;国际合作搭起通向未来之桥。
诚如拉加德所言,“入世”是中国联通世界的金桥。
代表中国参加入世谈判的原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说,中国不仅履行全部入世承诺,而且做得更多,已成为对最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程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打开国门,开放区域与领域拓展:从蛇口工业区设立,到五大经济特区诞生;从以沿海城市开放为主,到形成陆海联动、东西互济的开放版图……
打开国门,产业在“引进来”中发展:通过中外合资,2001年中国一年只有几款新车面世,如今全球每3辆汽车中有1辆来自中国。手机1G时代全靠进口,2G时代大量合资,3G时代自主突破,如今4G时代开始并跑……
打开国门,经贸规则在与世界接轨中革新:从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一枝独秀”,到12个自贸试验区“雁阵齐飞”;5年内,负面清单从190条缩短至45条,创新经验正被广泛“移植”……
数字见证开放创造的“奇迹”:
1978年到201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782倍,贸易伙伴由40多个增加到231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17年底,中国实有注册的外资企业约54万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1.8万亿美元。
5年前一个宏大倡议——“一带一路”开局了。
“在大家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中国企业来了。”
对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工人们来说,两年前的窘境历历在目。拥有百年历史的钢厂曾被誉为“塞尔维亚的骄傲”,管理不善却让它濒临倒闭。
2016年,中国河钢集团收购该厂,改造设备,当年工厂就实现盈利。市长亚斯娜·阿夫拉莫维奇说,5000名员工的家庭有了稳定收入,城市蓬勃发展,“甚至连出生率都在全国排名第一”。
“救活一座厂、带动一座城”的故事,是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与世界合作共赢的写照。
共建从理念到行动,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从倡建亚投行到出资设立丝路基金……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变革的“发动机”。
津巴布韦总统埃默森·姆南加古瓦,上世纪60年代在北京大学学习马克思主义,他用一只手就能尽数北京的高层建筑。2015年,他访华时发现北京已成为一座现代化都市。
“中国能取得这样的变化,与开放密切相关。”姆南加古瓦说,要在津巴布韦开启开放的春天。
从增长贡献、贸易贡献,到减贫贡献、绿色贡献,再到发展经验贡献、社会治理经验贡献,中国成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维护者和推动者。
2018年11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以《没有失败的土地》为题评价中国——“世界曾以为它将改变中国。然而中国取得了如此壮观的成功,它已经改变了世界。”
复兴之路:奋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必将在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梦想成真
海口三角池广场,一块镌刻“闯海魂”大字的褐色石头矗立,无声诉说当年“十万人才下海南”的奋斗故事。
今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整整30年。当自贸区、自贸港的蓝图铺展,“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启动,半年吸引2.7万人,一段新的改革传奇正在书写。
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放眼全球,国际风云多变幻。
无人驾驶、无人工厂的前景日渐清晰,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正在颠覆旧日的世界;贸易保护主义再起、单边主义抬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经历大变局。
直面现实,无限风光在险峰。
质量不高的老问题亟待解决,成本压力、需求升级等新问题凸显;看病上学就医难题待攻克,人民对公正、公平的要求不断提高。
“越是环境复杂,我们越是要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新时代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就是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跨越。
“成长的烦恼”,只能在进一步成长中解决。
中国由大到强的新征程中,唯有改革才能激荡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调动人才这个“第一资源”。
9年前,合肥将科技成果鉴定图章锁到保险箱,以市场论英雄。
当年冒险之举,今天回报丰厚。在创新支撑下,合肥“跨栏”式奔跑:汽车、平板显示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加速成长。
武汉打造“中国光谷”,无锡聚焦物联网,贵阳发力大数据……各地以改革激发创新,抢占制高点。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激励人才,重在改革。
中办、国办今年7月公布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
浙江大学出台政策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将个人收益分享比例提高到70%。
“科研人员不再闭门搞研究,而是常跑工地跑现场。喊了多年的科研成果落地迎刃而解。”浙大能源工程学院院长高翔说。
迈向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需要简政放权激发活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层面核准的投资项目数量累计减少90%,从“最多跑一次”到“不见面”审批各地探索百花齐放……
世行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第78位跃升至第46位。
“软环境”变成“硬实力”,未来改革仍大有空间,简政放权任重道远。
新时代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拥抱碧水蓝天,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养老保险全国“漫游”,解决“执行难”兑现“法律白条”……
人民新期待,改革新指向。
日前,安徽浙江完成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第三轮续约。
6年前,新安江流域“亿元对赌水质”开启生态补偿新机制:年度水质达标,下游浙江付给上游安徽1亿元,否则相反。3年后,“对赌”金额升至2亿元。
今日新安江,一江清水。
放眼未来,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教育公平,无论是社会保障还是司法公正,人民群众的新需求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文章。
新时代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就要在放眼世界中把握时代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
国门越开越大——
银行、证券、保险等关键市场今年扩大开放,中国关税总水平由上年9.8%降至今年7.5%……
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全球化进程中推进。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世界大舞台中上演。
面对世界百年未遇的大变局,有的国家以邻为壑、孤立封闭。
新时代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这是中国作出的抉择。
“两件大事加速了复兴的进程: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得以实现。”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冷溶说。
仿佛岁月的回响,80多年前,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畅想:“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眺望未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一定会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正向我们走来——
再过2年,2020:到那时,“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千年梦想将在我们这一代手中变为现实,中华民族将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
再过17年,2035:到那时,人类历史上将迎来工业革命以来,一个10亿人口以上超大规模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奇迹。
再过32年,2050:到那时,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将要实现。
走过40年,我们从未如此自豪。
迈向新征程,我们更加自信坚定。
(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 记者赵承、张旭东、熊争艳、邹伟、刘铮、朱基钗、林晖、于佳欣)